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出了一恶口气”北平解放的当天(1949年1月31日),军管会首先接管国民党两个新闻机关:一个是国民党在华北的头号党报《华北日报》,范长江同志负责接管,一个是国民党官方通讯社中央社北平分社,由我牵头,同去的有韦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1909—1970),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在1935所进行的行程一万余里,历时十个月的西北采访活动,首次向处在国民党新闻封锁下的广大读者报道了红军长征的一些情况,揭开了当时神秘的大西北黑暗与危机的内幕。西北之行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闻史上名记者的地位. 使不少范长江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当时只有26岁的范长江,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专门新闻教育的报社通讯员,为什么能在西北之行中一举成名,引入眼目? 无庸置疑,远大的抱负、丰富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和探索的勇气都是构成长江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在长江身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成才素质——问题意识。在他的西北之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新闻活动中,新闻工作者从  相似文献   

3.
我任135团场新闻干事,至今已有四年。这期间,8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了我写的400多篇稿件。我们团场通讯站已连续三年被兵团评为先进通讯站。取得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的粗浅体会是:当一个新闻干事,首先要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要当通讯员的知心朋友。我们团新闻报道工作原来是个薄弱环节,我当新闻干事后,觉得要想改变面貌,必须从组织新闻骨干队伍入手,而首先要善于发现苗子和培养人才。于是,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之一。他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如今,“范长江新闻奖”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是广大新闻工作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在范长江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我们谨献上此,以悼念范长江同志,并向为我国新闻事业奋斗终生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5.
心泉浇出的荣誉──我印象里的王海兵赵坚本栏责任编辑万木海兵获得了很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我为之高兴,并认为是名副其实。我曾去过范长江的老家内江,走访过范长江的亲戚,从那里追思范长江卓越的新闻业绩,尤其是他用脚和心灵写成的《中国的西北角》。海兵...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范长江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学习与研究范长江的采访思想与实践,对于搞好新世纪的新闻采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范长江采访思想的核心。范长江指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他非常强调新闻必须是事实,决不能虚构。他还提出人民新闻工作的四个信条,其中第一条就是:“消息绝对真实”。他说,“当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诚”。他认为“真实是人民报纸的最大特色之一”,只有真实“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确…  相似文献   

8.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三十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当时我在一个农业职业学校读书,对本科毫无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幻想将来当个作家。看了长江这些文章,又想学他的样子,当个新闻工作者。虽然以后几十年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不能望长江的项背,但以长江为榜样,搞新闻工作是铁了心的。从这个意义说,我很早就以长江为师,虽然他当时还只H十多岁,我仅比他小9岁。直接在长江领导下工作,接受他的…  相似文献   

9.
在评价范长江的时候,既要顾及现在的价值体系,也要尊重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样,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应该把立足点放在他是如何由一个朴素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记者.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结合范长江整个新闻作品,对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范长江在新闻史上的历史定位做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刘霞 《东南传播》2010,(3):79-81
范长江是新闻记者的一代楷模。他的西北采访报道,奠定了他在新闻界的地位,使他成为久负盛名的记者和新闻工作的领导者。从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报道可以看到要想成长为一名成功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三识:见识、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11.
浦石 《新闻世界》2011,(8):168-169
20世纪30、40年代是范长江新闻工作的黄金时期,他留下许多经典的新闻作品。笔者以这些作品为文本分析了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的国家意识,包括他在新闻报道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笔者还从整合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冲突,调和党派关系两方面探究了范长江的新闻报道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的作用,这对于媒介构建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媒介批评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概括和抽象新闻实践、演绎新闻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抗战初期他就撰文批评当时战区报刊匮乏的不良文化生态,在抗战进入第二阶段之后,他又及时撰文对抗战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变化进行总结,对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述。范长江以是否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以读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新闻传播作出具体评价。其媒介批评透过现象直逼本质,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  相似文献   

13.
在52年以前,我有幸被介绍到在长沙新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名记者范长江是这个社的社长,我从此就当了他的一个学徒。我随长江工作了两年,以后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新社在国统区的机构统统被封闭掉,我就再没有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作为国新社这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还继续受到他的多方关照,他办新闻事业的思想和作风,还一直影响着我。长江比我大7岁,他在20—30年代,正好经历了国内许多重要事变。他当过兵;参加过“八一”南  相似文献   

14.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庆同新华日报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单位,共同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行径而斗争。在重庆,长江同志还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领导人。“青记”在“陪都”团结了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引导他们走向进步,做了种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抗战的新闻报道,或至少取客观、中立的地位。长江同志在重庆期间,还进行了极其广泛而频繁的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在新闻、文化、学术各界里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中,做了大量的有益于抗战,有益于进步的工作。当时,虽然长  相似文献   

15.
吴冷西同志在《范长江传》的《前言》中写道:这部传记“为新闻界提供了一个生动具体、可亲可近的学习榜样”。我读《范长江传》,尤感亲切。记得那是三十多年前,当我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读书时,范长江同志就曾为我们做过一次报告。读完这部传记,深为范长江同志的高贵品德和优良作风所感动。 (一) 范长江的生活历程,充满了惊险和传奇色彩,然而不管生活的道路如何艰辛曲折,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献身无产阶级革命和新闻事业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内江县。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在大革  相似文献   

16.
经中宣部新闻局同意,中国记协主席团、书记处联席会审议决定成立范长江新闻基金会。基金会将颁发的范长江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中青年新闻最高奖。目前。范长江新闻基金会筹备组正在抓紧筹备工作。范长江同志是新闻界的一面旗帜,是我国杰出的新闻战士。他在青年时代采访西北,写成了新闻杰作《中国西北角》成为闻名全国的进步新闻记者。他是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创造和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范长江新闻基金会旨在继承和发扬范长江献身于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人格力量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格方面,新闻老前辈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是我们每个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纵观范长江同志的一生,从他作为民主的进步记者到成为共产主义的党员记者,甚至担任了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后,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作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1946年,范长江到了解放区,曾经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作过一次《论人民的报纸》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我…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19.
“出了一恶口气”北平解放的当天(1949年1月31日),军管会首先接管国民党两个新闻机关:一个是国民党在华北的头号党报《华北日报》,范长江同志负责接管;一个是国民党官方通讯社中央社北平分社,由我牵头,同去的有韦明、高飞、张连德等同志。中央社名气不小,是国人侧目的造谣公司,北平分社是它重踞北方的总分社,但人员不多,西长安街石碑胡同一幢两层小楼就装下了;设备简陋,发给各报社的通讯稿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中叶,由于西北地区为抗日的后方基地与国际陆路通道,战略地位显要,红军又生根结果于西北,使该地区成为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区域。地域神秘性与政治禁区使西北热刮遍大江南北。记者纷至沓来,趋之若鹜,在范长江前后,有五、六个记者到过西北,并写下了大量以西北风情为题材的通讯,成为时人争相阅读的热点,形成了事实上的西北记者群。《申报》陈庚雅写的西北通讯就曾一度与《大公报》范长江媲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记者群也逐渐衰落,而范长江通讯却硕果仅存,历久尤香。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