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2.
新闻稿件从写作到刊发,必须经过编辑加工和审订等若干环节。稿件中有些瑕疵和问题需要这些环节打磨和订正。在编辑加工新闻稿件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找出错误,修改正确,此为改正或正改。二是未发现错误,有所遗漏,此为漏改。三是发现了错误但修改得不正确,或是删改时将正确的内容改错了,此为误改。第三种情况是编辑工作中的硬伤,应引起编辑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编辑要练就语言文字功夫王建辉语言文字是编辑的基本功。编辑的语言文字,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一是文字,也就是字、词、句、篇。字、词多为文字问题,句、篇乃涉语言问题。关于字。昔人做学问,往往看重“识字”为本。编辑编书,也要识字为先。这有三层意思。一是要认...  相似文献   

4.
张文渊  冯广宏 《编辑学报》1993,5(4):199-201
1 优化和序化的意义和内容 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内容非常广泛,但主要工作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六个字:组、审、改、编、校、发,有人称之为编辑工作的“六艺”。本文主要讨论此”六艺”中的“改”和“编”,讨论如何通过“改”和“编”使文章和刊物达到优化和序化。 文稿作者一般是以其工作经验和研究课题作为劳动对象,通过经验积累、观察、试验、分析,得到新认识,再经整理后形成文稿。  相似文献   

5.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6.
编辑就是编辑,过去,编辑的辛勤劳作换取了为人“作嫁衣”的专业特征,有人以为这是对编辑工作的曲解,是对编辑的贬意之词.我以为,这是对编辑的美称.嫁衣使新娘更加漂亮、楚楚动人,但未必所有的裁缝都能做到选料精当,作工精细,样子美观、得体.而一个好编辑却能像娴熟的裁缝一样,使作者的文稿锦上添花,所编的出版物具有  相似文献   

7.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8.
论工程技术杂志的总体编辑构思鞠建英在英文中,“杂志”一词通常称Magazine,它起源于阿拉伯文中的“仓库”一词。“Magazine”在18世纪前兼指知识库,18世纪后才称为知识库。该词与中文中的“杂志”一词一样,突出了“杂”字;而“杂”,正是杂志区...  相似文献   

9.
漫画家方成应某报之约写了篇千字短文。见诸报端后,方成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发现只有十六个字是他写的,除此没有一句是原文。方成笑笑说:“这种幽默世间少有。”方成的幽默的内涵,不仅有讽刺,而且有呼吁:请编者尊重作者,手下留情!文章并非金科玉律,编辑有权修改,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修改不是妄改。一篇稿件从构思到写作,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只要稿子能用,编辑在修改时就应注意不损原稿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1.
文章百改不厌,从一定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拍案叫绝。据传,这个“绿”字经过“到”、“过”、“入”、“满”等十几次修改才定为“绿”字的。因为绿字能显示景物的具体形象。可以体现一个变化过程,是春风使得江南岸“绿”了。又如唐代诗人齐已写的《早梅》五言律诗,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看见后认为“数枝开”不能体现早梅,建议改作“一枝开”,齐已很敬佩,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上述两例是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说明“改”字的重要。怎样修改文章?从文章的构成来说,我体会要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13.
对“编辑”一词含义的讨论,必然转向对“编辑作品”概念的讨论,而且,对于“编辑一词有什么样的理解,也就必然得出对“编辑作品”有什么样的理解,这是毫不奇怪的。叶向荣同志继他在《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一文中提出“编辑”概念后,又在《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中谈了对“编辑作品”的理解,提出“编辑作品概念重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5.
遗憾的标题修改《内江日报》笛子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反映小水电站因电价过低难以生存的调查报告。这篇1700余字的调研文章在一家省级杂志上刊发。编辑编发时,在我的原标题上加了一个字。原标题是:电价过低小水电站难以生存编辑改后标题是:电价过低使小水电站难以...  相似文献   

16.
要深刻地理解出版编辑的运行,要按照出版编辑的运行机制办事,选题决策理论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出版科学的研究中,尤其是编辑工作的理论、编辑学的研究中,选题决策理论的研究应该引起关注。一、选题选题是指出版物的题目。选题的概念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也是选题决策理论的起点。在出版科学研究中,“选题”二字是经常出现的。在编辑工作理论、编辑学的研究中,“选题”一词更是不可缺少的口头语。出现众多的“选题”一词,所表达的内容大体上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一、微机录入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报刊还是铅字印刷,因为铅字是用火把铅熔化后铸成的,人们形象地把那个时代叫“铅与火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印刷方式一直沿用了数百年,为人类的印刷出版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这种方式在科技高度发达,印刷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如同那只兔子一样显得力不从心了。80年代中期一种全新的录入方法应运而生,给新闻出版事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微机录入”开始成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这场革命把人们从烟熏火燎的铸字机旁解放出来,使编辑工作效率得到成倍增长。老一些的编辑都记得,过去编发到车间的一组稿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捡出(铅字)来,差错率也较高。最让编辑头疼的是,许多字不是没有,就是字体、字号对不上,排版师傅打出的小样经常能看到满眼大大小小的黑块,那是缺字,缺字不仅给编辑看大样带来很大麻烦,而且使出版效率大大降低。常常一张“大花脸”般的大样,个把小时也不见得能改清,出版流程得不到保证。年轻编辑是很难想像那时的工作条件的。“微机录入”不仅使录入速度成倍、十几倍的增长,而且字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无级变化,字体种类也大大增加,满足了编辑的...  相似文献   

18.
就可能性而言,只要校样下过厂(实际上被打开过文件),就意味着即使排版厂只改动哪怕一个字,也存在全稿不知在何处被“改黑”的隐患。于是,编辑“对红”这种几十年延续下来的简单有效的做法将从编辑手册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下过厂的校样都必须进行全稿通读;即使改一个字,也需重新进行通读,否则谁能保证不被“改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照片──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宜宾日报》朱陶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全国新闻界同行的重视。原来“图文并茂,美化版面”的传统观念,已升华到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崭新观念。这一“茂”一“重”的一字之改,使新闻事业的改...  相似文献   

20.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