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国真 《新闻知识》2001,(Z1):11-12
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发生的最大变化在于:脱离了行政补贴的报纸,要逐步介入市场经济,以获得报纸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动力,因此经济上的盈亏对一份报纸就显得相当重要.或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显突出.但是报纸作为党的喉舌,其宣传品的功能并不能因此而减弱.因此,脱离了行政补贴的报纸一方面在某些时候必须排斥市场因素符合宣传要求,而另一方面它又要在没有了"救生圈"的市场"大海"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为现代的报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报纸作为特殊商品和宣传品的双重属性应如何统一,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如何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为民 《新闻界》2001,(1):16-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发展,实践证明,心是承诺报纸的商品属性,并认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的报社或报业集团,报业的发展速率就加快,凡是不承认报纸的商品属性,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那一套老办法办报的单位,报业经济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认真研究报纸的商品属性和报业市场的发展规律,壮大我国社会主义报业,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尖锐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中,报纸是商品即用于交换的产品。现代报业以采集和传播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为手段,吸引受众,获得社会声誉,形成传播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出报业的另一产品——广告服务的使用价值。它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同时,报纸又具有宣传品的属性,而宣传品的生产和消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作为精神产品,也要进入市场。与此同时,报纸又要更好地担负起党的宣传工具的重任。因此,无论从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来要求,还是从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来要求,都有待于我们办好报纸,多出精品,办出特色,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大潮给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报纸,特别是党委机关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摇旗呐喊,忠实地履行着“当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神圣职责,另一方面,面临非机关报特别是大量文化类报纸的挑战,面对被其它媒体占领新闻文化市场和日益现实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重重难关,不得不审视自己,探讨自身的商品坐标和实现价值的途径。 于是,党委机关报的喉舌属性和商品属性发生碰撞。报纸商品化的倾向开始萌动,《’93传媒大战》认为,“在商品社会里,传播媒介也是一种商品。而媒介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也得到了强化,这种观点,在以前会被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报纸推向了市场,同时也把总编辑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作为总编辑,既要考虑办好报纸,提高质量,扩大发行量,又要着力搞好经营,增强经济实力,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总编辑强化“四个意识”。 强化喉舌意识,主动为改革发展鸣锣开道 党报的政治属性决定着她在宣传报道中会时时刻刻涉及到立场、观点、方向和大局等同题。作为总  相似文献   

7.
报纸是一种特殊商品,既有物质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报纸经营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的营销,即发行必然要走向市场。因此,报纸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市场法则,既要讲竞争,又要讲诚信;既要讲营销技巧和发行策略,又要讲以信用为本,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既要以巧取胜,更要以诚取胜。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在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承认了报纸的商品属性,就应当承认新闻的商品属性,新闻就可以像商品一样地买卖。“有偿新闻”由此而生。可以说,“新闻具有商品属性”是“有偿新闻”的理论根据。不廓清这一理论上的迷雾,就走进了认识上的误区。报纸是一种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于一身的特殊商品。我认为,说报纸的商品属性,是指它作为物质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沃土的培育和催发下,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兴办起的地方经济类报纸,与国家级经济类报纸形成互补之势,极大地满足了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纵观全国经济类报纸,尤其是地方经济类报纸,办得成功的不多,大多靠几万份发行量和几百万的年广告收入苦苦支撑。反观眼下正红红火火的“都市报现象”,很乡人心里在问:经济类报纸到底该怎么办? “报纸作为精神产品,又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梁衡)。既然承认报纸有商品属性,我们就不能否认,经济类报纸面临的困境,皆…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特定内涵而得出来的。首先,从生产过程,尤其是从流通领域看。在市场  相似文献   

11.
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呢? 与中央、省、地(市)党委机关报一样,县市报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耳目,社会效益是第一标准;但从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而言,报纸又是特殊的商品,同样要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只有读者认可,报纸才有市场。因此,县市报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消费群体,找准位置。 县市报的消费群体在哪里?县市报最大的特点是地方性、接近性,这是县市报的立身之本,也是它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市报的市场在农村,其目标对象应锁定在乡…  相似文献   

12.
面对报纸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地市党报怎样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壮大,保持优势、扩大优势? 多年以来,地方党报对于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的决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应当继续发扬。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依靠行政手段办报、依靠公费订报的老路子已越走越窄。在新的形势下,从领导到一般采编人员,都要做好策划:不仅仅要办好报纸,而且要增强经营意识,经营好报纸。 报纸既然具有商品的某些属性,我们就要搞好市场调查,研究其市场定位,研究其消费者──广大读者的需求。因为在市场经济条…  相似文献   

13.
与几个同事聊天,大伙都有一个感觉:时下一些报纸,尤其是地市县报,采用群众来稿越来越少了,地方新闻十有八九是“本报记者”写的,就是副刊专版,也大都由宣传、文化、新闻部门领导和名人“包”了。稿件内容反映群众思想、情绪以及火热生活的明显少了。就连原来一些反映群众心声的小言论专栏,不少报纸也砍掉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要生存、要发展,也要求得“领导”、“大款”的支持。然而,更应看到,报纸读者绝大多数还是普通百姓,脱离大多数群众,与少数人再“贴近”,报纸印出来没人…  相似文献   

14.
报纸有四种基本属性,即政治属性、信息属性、文化属性、商品属性。报纸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此前提下,报纸的商品属性才能使报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取得经济效益,求得自我发展。它要遵循成本、利润、流通规律进行市场运作,报业的产业属性从而得到明显的凸现。过去我们把报业只看作是政治宣传工具,只强调对它的控制、管理、监督,现在报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份子,因此政府除了管理和监督以外,还应大力扶持报业经济的发展,为报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不能商品化,那么新闻到底是不是“商品”呢?比较科学和贴切的说法,还是必须坚持讲两句话,即: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就此推论出新闻就是“商品”。新闻的载体——报纸、新闻稿、电讯稿等是特殊商品。有的同志不赞成加“属性”、“特殊”这样限定性的辞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新闻是一种商品、新闻媒介是商品的现实。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这就未必了。相反,我们说,新闻有商品属性、新闻的载体是特殊商品,正是面对现实对新闻这一极为复杂的事物作了“适度”分析、并有着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精神,我们正在进行治理党政部门报纸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问题。其要点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压缩总量、调整结构。直接的目的是减轻基层,特别是农民的负担,而间接达到的效果,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是报纸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党政权力在相当程度上退出市场领域。这次整顿的主要对象是行业报(部门办的报纸)。我们说的“部门”是各级政府的部门,它们本来是国家的职能机构,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而报纸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商品,通过行政权力发行报纸,报纸行为成为该部门行政权力的延伸,这种活动的性…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经济发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形势下,县市报牢牢抓住机遇,加强自身改革,增强经济实力,改善办报条件,把报纸推向市场,参与报业市场公平竞争,已成必然趋势。许多县市报负责同志都感到形势逼人:不抓好新闻改革报纸就没有出路;不增强经济实力报纸就难以发展,甚至危及生存。什么叫“把报纸推向市场”?为什么要这样提出问题?笔者是这么理解的。  相似文献   

18.
张刃 《新闻三昧》2005,(11):21-23
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作为特殊的商品,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报纸的经营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家报社重要的、紧迫的课题。环视近年来运作成功的报纸,无一不重视经营,无一不投入相当的人、财、物力,甚至超过了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经营已经成为报纸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也就是新闻精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作为精神产品也要进入市场,与此同时,报纸又要更好地担负起党的宣传工具的重任。因此,无论从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还是从精神产品的特殊属性来说,都要求我们办好报纸,多出精品,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黔东南日报》复刊30周年以来,立足本州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20.
搞好报纸的经营管理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条件,它决定着报纸的生存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好报业经营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出路是面向市场,走进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学会“游泳”,求生存,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