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新闻策划历来有所争论。前些时候,上海某报发表一篇《你有同情心吗?——一次现场模拟测试实录》的报道,新闻圈内对此就颇有微词。 几位年轻记者装扮成盲人、孕妇去测试路人的反应是否有爱心、同情心,初看似乎挺新鲜;再往深里一想,这不是假借采访之名来制造新闻么? 新闻学上有一大忌,即“制造新闻”,社会上、生活中并没有发生的事实,靠人为制造,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新闻本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语)。事实并没有发生,不过是你模拟制造出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6.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7.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角度,是指记者通过观察和选取某个事实或事实的某一方面来反映特定主题的思维方式。大千世界的事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纷繁的现象往往错综交织。新闻报道能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反映其本质实属不易。一、另辟座径,跳出一般在采访实践中,我们采访的内容有很多是平淡无奇的新闻素材,或是已被媒体多次报道过的题材,这样的素材能否出新或是出彩呢?这对记者的采访和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检验。在许多时候,我们疏于对各种事物背景的挖掘和耐心细致的观察思考,习惯于线型思维方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素材而禁烟自己的思维。如“八·一…  相似文献   

9.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10.
论文宿微     
沈正赋在2000年第12期《声屏世界》上撰文说,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独特的新闻敏感,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当面对着令我们怦然心动的新闻事实时,凭着新闻工作职业的敏感,把它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这是新闻敏感度高、职业技能强的一种体现。然而,有时在采访活动中会突然遇到一种令记者意外的新闻事实,这种新闻事实虽然也需要我们去记录、报道,但它更需要我们诉诸非职业化行为,甚至要求我们以放弃或牺牲一条唾手可得、极富新闻价值的报道为代价去干预它。此时此际,对于记者来说,仅有新闻敏感是…  相似文献   

11.
要学会观察     
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和媒体通讯员为作报道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发现新闻、识别新闻和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察活动。新闻采访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去收集去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提炼主题的过程,因此记者不但要认真倾听,认真记录,还要细心观察,善于观察。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好的记者可以借助自己丰富的经验直接观察世界,差的记者不会观察。可以说"观察"在新闻传播中举足轻重。为什么需要这种新闻观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要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传播给听众,要努力在第一时间报道鲜活新闻事件,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跟踪式调研、剖析,抓住事物的本质,采写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就必须到新闻现场去。那里是新闻的唯一源泉,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库。  相似文献   

13.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新闻正成为受众日益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作汇报式、总结式经济新闻存在,采写经济新闻的记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困于文秘的角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如何才能使经济新闻惯有的“死板面孔”变得活泼、可爱、特色鲜明?经济报道一般是指关于物质生产领域中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经济报道在概念上被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发生的事实”,这就给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带来了难题。但是,如果记者能够在采访及写作中很好地挖掘出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兴奋点,经济报…  相似文献   

15.
郑红英 《新闻窗》2005,(6):49-49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练达处处有文章。”新闻采访需要新闻线索,日常生活中新闻线索有许多,然而,如何发现它的价值以及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并使之成为一则有价值的新闻报道,这些都依赖于记者所掌握的新闻线索。记者该如何挖掘新闻线索?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新闻线索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春 《新闻记者》2001,(3):47-49
去 年有一桩新闻官司颇为引人注目 :福建《海峡都市报》记者因报道某酒店有色情活动 ,被酒店告上法庭(详见本刊今年第2期)。在庭审中 ,记者出示其当时采访的录音带作为证据 ,但法院认为该录音带系记者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偷录的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判决报社败诉 ,并赔偿原告损失1万元。这一案例 ,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新闻采访中记者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和辨析的。“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记者的采访过程 ,无非就是通过观察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等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解 …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有的记者有写也写不完的新闻,而有的记者却常常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该去采访什么?为什么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个个精彩,总能写出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而有的记者采写的报道却是角度老套,写法陈旧,语言枯燥?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的因素,更有业务修养的原因,其中缺少发现,眼中没有新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记者是离灾难或突发事件距离较近的人。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问题一直颇受关注。那种为了完成任务不顾他人感受去撕裂伤口,为追求“催人泪下”效果,一再挖掘当事人的痛楚,诸如不注意问话方式,重复采访,甚至新闻“炒作”等行为受到业内外的反感以至唾弃。那么悲情新闻要不要挖,怎样挖,度在哪里?怎样对待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隐私权?记者的同情心、人文关怀怎样体现?职业道德的底线在哪里?本刊特约请资深新闻工作者和有关专家谈谈他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这使我想到目前我们新闻界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现在不少记者缺乏事业心和主动性,嫌麻烦,怕吃苦,不愿意到现场去采访,不爱用自己的脚去寻找新闻,而是依赖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