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质电视剧资源是电视台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资源独占性、灵活性、针对性和高"性价比"的自制剧成为继独播剧之后省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新宠.制作高质量的自制剧,依靠省级卫视的品牌和实力树立自制剧的品牌,利用自制剧的影响力强化省级卫视的品牌影响力,将助力省级卫视品牌体系的构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品牌效益,同时有益省级卫视自制剧的成熟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静 《报刊之友》2014,(9):38-42
省级卫视既有全国性又有区域性,是中国电视业的重要力量,在其品牌发展的进程中经历着四个主要阶段,五大强势卫视在此阶段中持续稳定的积累品牌资产,使其从2010年起持续三年成为省级卫视品牌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的位置。2010年,处于第二阵营的河南卫视正式将品牌定位为文化,成为首个明确品牌定位为“文化”的省级卫视从而占据了省级卫视品牌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评述省级卫视品牌发展历程、五大强势卫视品牌发展历程、河南卫视品牌发展历程,为河南卫视品牌发展路径、品牌资产积累提供全面的文献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程茂苏 《声屏世界》2011,(12):68-68
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出台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观点认为。“限娱令”看上去是限制电视台,其实限制的是观众的选择权。因此认为广电总局没有必要限制电视娱乐。广电总局的“限娱令”限制了大众的电视娱乐吗?我认为没有。“限娱令”针对的是省级卫视.也就是说,大量的省级非卫视台、市级台并不在限制之列。以江西南昌为例.省级台有8家,市级台有5家,除了江西卫视,  相似文献   

4.
宁耕 《新闻知识》2003,(5):25-26
现在省级电视台都有两个以上的频道,通常的做法是把省级卫视频道办成综合频道,把其余的频道变成都市频道、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等专业频道。是否所有的省级卫视频道都要办成综合频道呢?其实不然。把省级卫视频道办成一个专业频道也不失为省级卫视频道的一条发展对策。因为省级卫视频道的节目信号能覆盖全国,这不再仅仅是  相似文献   

5.
沈健 《视听纵横》2008,(5):63-65
浙江卫视是全国第一批上星的省级卫视,在落地覆盖率,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全国的可接收人口为7.66亿,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同时浙江卫视的覆盖人口购买力非常强,浙江经济发达,人文锦绣,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浙江卫视进军全国一流电视媒体阵营的有利条件,所以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品牌营销战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课题就摆在了浙江卫视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李磊 《今传媒》2011,(11):78-79
省级卫视的品牌竞争发展思路在2011年尤为鲜明。电视剧作为重要资源和收视增长点,是构建品牌内容定位的重要方面。而各个省级卫视在目前的体制和地域经济文化的局限下,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难免出现暑期档翻拍剧扎堆等内容同质化的问题。翻拍剧只是在目前阶段出现的现象,而不是构筑省级卫视品牌的主打方面和持续因素。省级卫视需要结合品牌资源特色,形成更明确的内容定位,才会在未来有更精彩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传媒人,在这个"媒介大融合"、"网络化"的时代,品牌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统的媒体——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中的省级卫视,应树立品牌意识,形成自己的品牌并进行经营推广,把品牌经营作为电视媒体盈利的一个新手段,最终争取到市场份额。基于此,就江苏卫视的"情感"品牌经营为例,分析江苏卫视的"情感"品牌经营的现状,并总结出其经营的成功路径,以期为其他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终极产品,也是电视媒体竞争力之关系。作为省级电视台整体实力代表的卫视频道节目,其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贵州卫视作为省级卫视中的一员,在节目体系构建和定位上也经历了艰难探索的过程。本文力图从对贵州卫视当前节目体系形成的源流和内涵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电视节目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各省级卫视纷纷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提升市场收视率份额。有的凭借新闻资源营造影响力,如上海东方卫视;有的以电视剧吸引观众眼球,如安徽卫视。湖南卫视通过策划大型选秀娱乐活动来提升收视市场份额,江西卫视则依托本土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策划和举办大型节目《中国红歌会》,提升了传媒品牌。目前江西卫视组织开展的大型节目《中国红歌会》电视品牌已经建立,巡演活动火热进行。《中国红歌会》的火爆现象消除了业界部分人士对其“叫好不叫座”、“业内开花业外不香“的担忧。《中国红歌会》的成功举办为江西卫视今后举办大型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谢克  杨群 《声屏世界》2008,(8):35-36
2007年中国红歌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依托“中国红歌会”等品牌节目,江西卫视跻身全国32家省级卫视收视前三强,观众忠实度和美誉度呈几何增长,市场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省级卫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色定位、创新能力和营销理念已成为频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卫视将自身定位于女性特色频道,是基于战略选择与品牌打造的双重实践。一年多来,它以有限的可调度资源,在全国省级卫视中打出了独特响亮的品牌,且取得了明显的市场效益。本期个案研究,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对广西卫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对全国电视台特色频道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学理性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许敏球 《传媒》2010,(6):37-38
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在政策、技术、竞争层面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趋势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广电业重要一极的省级卫视频道,其行业格局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竞争强度进一步升级,一些新的竞争态势正在出现和成型. 从节目与节目、频道与频道的竞争上升到系统对系统的竞争 由于中国广电体制的限制,省级广电集团和省级电视台面向全国市场的只有省级卫视频道这一个主平台,这也是承载市场压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业务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省级广电集团、省级电视台采取"举全集团(全台)之力打造卫视频道"的策略.同时又由于省级卫视频道是本省最重要的"宣传窗口",代表着本省的形象,因此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加大对本省卫视频道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王欢 《东南传播》2010,(11):124-126
省级卫视,作为中国电视产业链条上的关节点,近年来迫于内外环境的压力和挑战,逐渐从区域性媒体向全国卫视转变,纷纷进入激烈竞争和高速发展期。本文在分析省级卫视品牌化发展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卫视品牌建构战略的具体分析,以期为我国省级卫视的发展开拓新的视野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四级覆盖"的模式下,省级卫视的位置最为尴尬。上有央视的挤压,下有本地城市电视台的威胁。为了突破重围,各地省级卫视纷纷开始探索特色化道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单纯依靠内容划分市场会加剧节目甚至频道同质化趋势。因此,探讨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省级卫视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韩鸿 《新闻界》2005,(1):37-38,40
2004年,“变脸”、“洗牌”、“推销”、“整合”成为省级卫视频频出镜的关键词,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湖南卫视纷纷在各地游走,举办各种各样的“推介会”“研讨会”,掀起了省级卫视新一轮的“定位”大潮。东方卫视“新闻立台”,湖南卫视则“娱乐中国”,安徽卫视继续“剧行天下”,以各自的特色来抗衡央视的垄断。在西部地区,贵州电视台继续向“西部黄金卫视”挺进,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0月1日开播的上海卫视是全国最后一批上星的省级卫视。在去年7月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与专业调研机构共同完成的一次关于百姓对集团旗下电视台品牌印象的调查中,上海的观众给了她一个有趣的比喻:她就像一位知性的女子,自身很完美,但与我无关。虽然上海卫视落地覆盖率不低,排在全国的前十位,但广告收入却排在后面,这与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符。  相似文献   

17.
何蓉 《视听界》2012,(3):51-55
2011年的自制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电视台纷纷加入自制队伍,其收视之高、数量之多、品质之精为近年之最。省级卫视剧场,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是自制剧的主要出品“大户”,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媒体节目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省级卫视的差异化是卫视品牌发展的需要,实行省级卫视的差异化策略是大势所趋。本文以省级卫视为分析对象,探讨了省级卫视差异化策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差异化。  相似文献   

19.
品牌塑造和建设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品牌形象对于推动省级卫视的发展作用巨大。浙江卫视自2008年打造"中国蓝"品牌以来,致力于节目改版与创新,频道整体步入良好的发展状态,跻身省级卫视第一梯队。近年来,浙江卫视紧跟时代步伐,以"青春+""互联网+""文化+"等为发展方向,自我变革、锐意创新,品牌融入新元素、新基因,树立辨识度较强的品牌标杆,展现"中国蓝"的引导力和发展活力,开拓了一条内外兼修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省级卫视是各省唯一面向全国的主流媒体,作为省级电视台的运营核心,堪称省级台的"半壁江山",甚至"一多半江山",并在中国电视业具有极其重要的隘口性、结构性地位。自1999年国内31家省级电视台悉数上星,短短十多年,省级卫视便异军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