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发展情况,分析秘惜所藏的原因及其利弊,古代私人藏书旋聚旋散、流传有序的规律;论述了古代私人藏书在区域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江浙地区成为全国藏书中心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殷商至秦,是我国古代官府和私人藏书的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殷商的甲骨收集,西周的史官制度,春季战国“士”之所藏及秦王朝的官藏体系的确定。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藏以致用”的思想。自此以后,公私两大藏书类型在几千年的封建藏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私家藏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社会混乱的时期,但民族融合,宗教盛行,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也在不断地进步,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的私人藏书也得到一定发展,写本书与私人著述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魏晋南北朝私人藏书  相似文献   

4.
私人藏书在保存和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回顾各代藏书家“储书供众”的思想和藏书家开放私藏的具体事例基础上,简要总结了私人藏书致用开放的方式以及影响,从而了解我国古代私人藏书的致用与开放。  相似文献   

5.
明清白族地域的私人藏书家身份多样,藏书内容丰富,形成了藏书为乐、爱书勤学、藏以致用的私家藏书风尚,这种藏书风尚对汉文化的传播和推进明清白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白族文化史研究中,私家藏书自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代时期,我国图书官藏和私藏都获得了极大发展。然而官藏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实现文化服务于政治发展的目标,私人藏书更多是为了个人阅读需求,甚至发展后期为了公共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7.
有清末季,在我国私人藏书四大家之中,以瞿杨两家藏书较为精善丰富,故前人常以“南瞿北杨”并称。两家所藏虽皆为江南遗籍,但购书杨氏远及四方,瞿代则囿于乡邦;瞿氏藏书讲究“精”,而杨氏则讲究“博”;两家书目又各呈特色,互有短长。于书之利用瞿氏重在“活”,杨氏则失之“守”。“南瞿北杨”作为我国南北藏书文化的代表,固然有不少差异,但又可“互补”,他们共同为保留、传播、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私人藏书走向社会的桥梁——论藏书者协会的建立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的今天,私人藏书却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以仅50万人口的永康市为例:全市有2千册以上的私人藏书76家,1万册以上的4家,总藏量超过市图书馆现有藏书2倍.私人藏书的迅猛发展,无疑给本市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黄敏 《兰台世界》2008,(8):68-69
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在“藏”与“用”的互动上,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藏书价值观是藏书活动的指导思想,直接决定藏书特色.官府藏书是为了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用的,私家藏书主要为了私人(到一定程度就成为民众)用的,官府和私家两种藏书价值观的互动导致了文献从皇家向民间的流动,越来越接近藏书的天然目的藏为之用.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藏书整理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就在这种频于战事的时期,藏书事业仍在缓慢的向前发展。官府藏书起伏不定,但对佛道经典的收藏乃是这一时期的特色。私人藏书分布较广,其中心逐渐南移。官府私家不仅重藏,而且重整理与利用,藏以致用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明清随着云南文化的发展,云南文人名士尤不可仆数,私人藏书成为了云南古代藏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私人藏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对云南文化的传承和继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雕版印刷的发明,我国的私人藏书一改过去单一的抄写渠道,在宋元时第一次大规模崛起,形成繁荣的藏书文化。同时由于政治中心南移,经济、文化也随之南迁,福建作为朝廷的大后方,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较前也有更大的发展。福建同时是理学的发源地,全国的教育中心,这一切造就了藏书活动的蓬勃发展。同时雕版印刷的发明和运用,使图书的大量出现和收藏成为可能。宋元时,福建的私人藏书家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苏颂、胡安国、郑樵、宋慈、蒋易、詹景仁等。至明代,福建的私人藏书家更是人才辈出,藏书家人数多,藏书数量多,藏书种类多,达到藏书活动的高峰。这种藏书现象的出现,有着福建特有的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14.
古代私家藏书印鉴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尚恒 《图书馆论坛》2000,20(1):22-23,26
藏书印鉴是我国发明的,它随着藏书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极其深蕴的文化内涵。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后来传之日本、朝鲜,甚至也为近代某些西方人士所接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信使。 藏书印鉴不仅用作藏主拥有的凭信,而且反映了藏主与书的行为关系,藏主对于书的心迹,乃至藏主对人生的信念、生活志趣、闲情逸兴,营造了藏书文化的独特氛围,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兹举其荦荦大者,分述如下:1藏书印鉴的史料价值1.1有助于考察藏书家姓名、字号、别称、生年、行第、家世、里…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安庆地域文化兴盛,私人藏书业十分发达,表现在藏书家基数大、分布广、中心区域明显。无论是藏家数量还是藏书规模,安庆藏书家都作为一个整体支撑起安庆文献之邦的美誉。安庆私家藏书特点鲜明,如藏书品味高,藏书家族多,藏书家多学问家,藏书家多善举等,为学人观察安庆乃至皖江地域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6.
论元代私人藏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权 《图书馆》2001,2(4):8-12,19
本文比较了元代和北宋、南宋私人藏书的数量和藏书家的人数,指出元代私人藏书在两宋的基础上,略有发展;揭示了元代私人藏书家的社会身份、元代私人藏书家的地理分布及对明清私人藏书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论述了元代藏书家对私人藏书的保存、利用,元代私人藏书散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极其重视藏书印,在中国印学史上,藏书印占有独特的地位,藏书印随着藏书建设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来新夏对中国藏书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藏书文化史的梳理,他理清了中国传统藏书文化观念,并形成自己的藏书文化思想:藏书是“文化的江山”的物质载体,其对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藏为支点、用为目的、藏用结合是藏书文化传统的精髓,但在现代条件下必须改善这一理论,实现由藏而用、以用为主的转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仁人爱物是中国藏书的人文精神,然必须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等等.这些在古代藏书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藏书思想,既有浓厚的历史观念,又有鲜明的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具有五大基本文化特质:独特的文化景观;由藏书体现文化品位;由藏书体现“仁人爱物”精神;作为藏书家个人性情与志趣表征的“藏书精神”;与公家藏书互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价值。基于此,论述历代藏书家的发展过程、地域性藏书文化的流变、古代藏书家的人文精神,以及古代私家藏书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征的演化历程。私家藏书活动对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