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雨天,我坐在窗前静静地写这篇文章,手指敲击着键盘。耳边仿佛就回响起哮源缓缓的声音。他说。爱王维的诗;他说,画画是最宁静的生活;他说,以后在山林里建个小屋肆意地读书……这个被同学朋友说成是穿越而来的隐士般的大男孩儿。其实并未与我见过面。但是随着三年来与他一句句一月月地笔谈、通话,他只要在电脑边或电话里一张口,样貌就...  相似文献   

2.
听过一节《我的空中楼阁》的公开课,其教学程序是这样的:(一)学生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小屋,然后说说自己理想中的小屋;(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三)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课文朗读;(四)品味文章画面美、语言美。这节课以教师的音质美、课件的画面美、学生的积极活动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节课也引发了我对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隔与不隔的思考。多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媒体(或单一文字,或单一声音)而言,它可以通过计算机在人机的交互控制下,对文字、影像、声音等多种视听信息进行综合的采集、储存和处理。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媒体,多媒体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对影像的灵活处理上,所以本文中的多媒体运用主要指的是多媒体中的影像方面的运用。所谓“隔”,一是指多媒体的内容与文本不符;二是指多媒体的运用隔断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浮于表面。所谓“不隔”,一是指多媒体的内容与文本相符;二是指多媒体能有效引导并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到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吸引了学生和评委(有很多是非语文老师)的注意力。但恰恰是这些精美的画面隔断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甚至导致误读。课件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屋,不同环境、不同形式,但皆与文本中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导入,铺垫揭题 师:(板书:小)这个字,念—— 生:xiǎo。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四则来论"隔与不隔",这是其词话理论"境界"说中论述最多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观点来源于中西方美学的共同影响.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中国古文论中的"景显情隐"说,都对其"隔与不隔"说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第一部分 单元教学提示 (一)教学要点参考(略) (二)教学重难点参考(略) (三)教学建议参考 1.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 2.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求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反对形象模糊、“终隔一层”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是目前元记忆研究的热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一)痕迹接通说;(二)推论说;(三)可接近模型。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实验依据。也有许多这认为争论集中在线索熟悉性假说和目标提取假说方面。基于这一热点,章提出了三点看法;(一)FOR判断研究缺乏系统性;(二)研究材料,方法不断改进;(三)被试的代表性不强。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常说语难学,不好从何下手,因而对其缺乏兴趣,其实学语并非易事亦并非难事,只要学习得法,从听、说、读、写入手,坚持听新闻,听不同行业,不层次和不同场所的人讲话,听音乐、听歌词;与人交谈或自己对自己说(反复训练);读古今中外名,读报刊杂志、读“无字之书”;写读书笔记,这样对学好语一定大有帮助,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我们实践着—教学案例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锋 《河北教育》2002,(11):26-26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犤案例一犦可不可以说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近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量词训练:“一()蚂蚁,一()甲虫。”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何菲面红耳赤,胖乎乎…  相似文献   

11.
周济的“寄托说”揭示了比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则是近代王国维评价意境特征、意境高下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及地位本框主要围绕“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阐述了在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本框内容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依法赡养父母,扶助老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本框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关系中法定义务的要受到道德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2.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法律知识来观察、辨别家…  相似文献   

13.
《少先队小干部》2010,(12):16-17
一、在校外(家里) 爸爸妈妈小声说点什么,马上断定他们在议论自己; 爸爸妈妈偶尔打你或骂你,就猜测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  相似文献   

14.
张丽艳 《教育探索》2003,(4):102-102
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个途径:(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也就是说,教师的学习应是一种高级的发现式的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学习。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的学习与儿童的学习同样不是靠外部灌输获得的,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和发现知识,不断吸收各种新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一、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过去教师往往忽视理论学习,希望学习现成的…  相似文献   

15.
王进敬  汪晓勤 《数学教学》2011,(8):22-25,32
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数学史?英国学者John Fauvel曾总结出15条理由,分别是:(1)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2)改变学生的数学观;(3)因为知道并非只有他们自己有困难,因而得到安慰;(4)使数学不那么可怕;(5)有助于保持对数学的兴趣;(6)给予数学以人文的一面;(7)有助于解释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说”四法:(1)诵读带“说”;(2)引问后“说”;(3)复述练“说”;(4)设境演“说”。关键在于充分开发利用既有的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规定范围内精心选择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小屋我对你说西宁七中初一(五)班卢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对这句俗语,我有着深刻的感受。我们一家四口三世同堂。同挤在一套面积仅有25m2的房子里。父母一间,我跟古稀之年的奶奶一间。我家住的这栋二层拐角楼,是1957年苏联专家来访时临时建起的...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化教学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犤1犦构成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故以美学从教,导审美就学,成美丽人生,顺理成章。此乃审美化教学旨趣。一、审美化教学特征1.审美化教学目的:生长过程性审美化教学不强求超脱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高大全”;不复制成人世界失落了的希望;不追逐如流行性感冒般的媚俗时尚,教学之外无目的。正如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所说:“(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犤2犦他又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  相似文献   

19.
王燕 《四川教育》2001,(5):33-33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春天万物生长,到处鸟语花香,正是我们去旅游的好时候。如果这时候,我们往北走,来到这里[演示CAI课件:①在中国地图上显示大兴安岭的位置;②显示大兴安岭的图片和带音节的词语(大兴安岭)];如果这时,我们往中部走,来到这里[演示CAI课件:①在中国地图上显示长江两岸的位置。②显示长江两岸的图片和带音节词语(长江两岸)];如果这时我们往南走,来到这里[演示CAI课件:①在中国地图上显示海南岛的位置。②显示海南岛的图片和带音节词语(海南岛)…  相似文献   

20.
周济的“寄托说”揭示了比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侧是近代王国维评价意境特征、意境高下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