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鸿鹤 《声屏世界》2000,(12):23-23
大家知道.湖南电视最先引人注目的是新锐综艺节目.而今影响最大的依然是观众习惯在周末品尝的“综艺大餐”:目前.湖南电视“五虎三龙“有一半以上频道拥有自己的综艺节目.而且每周至少二档.有的频道还有三四档之多.当然最有代表性的首推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称之为谈话类节目.但人们习惯划入综艺节目范畴)和湖南经视的《真情对对碰》(《真情》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  相似文献   

2.
胡睿 《视听纵横》2002,(6):70-72
在改革开放之初,荧屏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除了新闻和电视剧以外,当数大型电视晚会和综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长期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尤其是作为大型电视综艺晚会的典型代表的《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开播以来,多少年来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千家万户无可替代的“荧屏年夜饭”。  相似文献   

3.
娱乐节目热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人 《传媒观察》2005,(10):45-46
通常人们所指的电视娱乐节目是以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同时也不乏知识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长期以来,在业内通常将这类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混淆并用。例如,发端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综艺节目而非娱乐节日。  相似文献   

4.
国内综艺节目发展迅猛,湖南卫视为首的各大地方卫视以引进韩国、日本版权节目为主,而美国版权综艺节目较少。近两年,《周六夜现场》、《吐槽大会》等美国版权综艺节目在国内热播。一方面,这类节目的播出量惊人。另一方面,这类型节目的口碑不佳。以《周六夜现场》为例,通过对节目内容退化、节目策略演化、节目播出平台进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给综艺节目的发展提出建议,促进我国综艺节目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做为电台综合性文艺节目的编辑,每年都为参与全国评奖节目绞尽脑汁。2001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广播交流会。印象最深刻的发言是原山西文艺台台长赵随意先生的《广播综艺节目怎么办?》。这篇发言稿不仅务实,而且袒露了广播综艺节目编辑为参评节目进行探索所付出的艰辛。  相似文献   

6.
张践  刘原 《视听界》2004,(3):87-88
“综艺”一词,顾名思义,具有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含义和特点。世界上最早的综艺节目出现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歌舞、智力问答、游戏、访谈、竞猜博彩等节目元素构成了现今综艺节目的板块雏形。1985年由黄阿原主持的《金银场》开创了中国内地综艺节目的先河,拉开了中国内地综艺节目蓬勃发展20年的盛大序幕。20年里,“改版”可谓是综艺节目的主旋律,各种类型的综艺节目七十二变,不断调动着你的视听,玩转着你的神经,其间潮起潮落,出现了很多优秀节目的代表, 也形成了多次电视综艺节目的潮流。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综艺节目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从《正大综艺》的全民参与到《快乐大本营》的全民游戏,再到《非诚勿扰》的全民相亲,综艺节目的属性发展由最初的单一娱乐性发展到社会服务性,综艺节目的节目形式由单一到多项,综艺节目的节目样态由单一到多元。基于此,通过对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节目定位、节目内容及节目主持人三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述其如何体现节目的多元素融合,进而得出当今综艺节目的多元素融合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郭辉 《新闻世界》2002,(9):34-35
综艺节目《艺世纪风》,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历史上的第一档直播板块节目。我与《艺世纪风》相伴相随了近八年不平凡的旅程。在新的世纪,新闻媒介已进入激烈竞争、探索发展的新时期,回顾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总结其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对于进一步推动我省广播艺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广播综艺节目的创新,提高节目质量,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海外移植的电视综艺节目占据了本土的电视荧屏,其中以湖南卫视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湖南卫视2013年末热播的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为例,通过对节目的本土化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海外电视综艺节目的本土化移植路径,并分析在"限娱令"下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三套的《梦想剧场》,既没有《焦点访谈》《新闻凋查》的主旋律化,也没有《实话实说》、《开心辞典》的谈话益智性,在综艺节目里也缺少像《同一首歌》队《艺术人生》的轰动效应.但是它创办六年多来,一直四平八稳地发展着,吸引着一大批固定的观众。个中原因,是由于《梦想剧场》的百姓化、生活化。正如它的主持人毕福剑所说:  相似文献   

11.
湖南卫视推出的《声临其境》是国内首档原创声音类综艺节目,节目从播出到收官,不断创造收视佳绩,成为2018年的综艺爆款节目.其成功的背后得益于节目全方位的创新.本文主要从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节目价值三个层面对节目的题材、规则、嘉宾、结构、渠道及价值等元素的创新进行分析,探究《声临其境》的成功原因,以期对我国原创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成立促进了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的融合,彰显了新时代国家电视台的新风貌,创造了"听"电视、"看"广播的崭新视听世界。深入研究探讨广播电视节目的融合模式,对广播电视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阐述广播电视综艺节目融合的现状、分析节目融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电视综艺节目和广播音乐节目融合模式,并结合中央电视台《回声嘹亮》节目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歌走天下》融合的节目制作实践,对电视综艺节目和广播音乐节目进一步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甜 《传媒观察》2015,(9):27-29
江苏卫视原创综艺节目《超级战队》在2015年戛纳春季电视节成功获得模式预售,这标志着中国从购买海外节目模式逐步走向对世界影视传媒同行输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创意。《超级战队》有哪些成功之道?国内原创综艺节目又如何才能让原创智慧真正绽放出生命力,将"引进热"转变为"输出潮"?本文将一一为您解析。  相似文献   

14.
箫然 《视听纵横》2005,(3):78-79
一、《艺术人生》的成功之道 当今的电视屏幕想要长久抓住观众眼球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综艺节目也好,谈话类节目也好,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创新的困惑和生存的考验。可是有一档节目却在这几年异军突起,静悄悄地发展壮大,这就是《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5.
罗兰  王斌 《声屏世界》2003,(2):48-48
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电视台开办了娱乐性极强的综艺节目。然而,由于节目的设置互相抄袭,模仿而雷同的情况便相当突出。以至于不少综艺节目匆匆上马,又匆匆下课,甚至一些优秀品牌节目也相继淡出,如上海卫视台的《相约星期六》、北京卫视台的《今晚我们相识》等。这些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反思。那么,电视综艺节目的出路何在?特别是对于一个城市电视台来说,人、财、物力本来就相对薄弱,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又该如何定位和发展呢?  相似文献   

16.
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2002年11月10日播出大型系列谈话综艺节目《可爱的河南———看灵宝》,这是继《可爱的河南———看开封》之后的又一次向党的盛会的献礼片。《可爱的河南———看灵宝》是在遐迩闻名的函谷关前开机录制的。一台集歌曲、舞蹈、戏曲和访谈为一体的大型综艺节目,把人们带进了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乐幸福的豫西名城———灵宝市。函谷关前看灵宝以李学洲为总策划的这台宣传灵宝形象的节目,在总导演熊延江的指挥下,主持人时雪莹一开始就把观众引到群峰险峻、森林茂密、流水潺潺、植物…  相似文献   

17.
李婕婷 《传媒》2015,(19):64-65
2014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作为一档全新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自开播以来便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引起全民收视风潮.《奔跑吧兄弟》引进自韩国超高人气综艺节目《Running Man》.《Running Man》是韩国SBS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数年来连续每周播出,在游戏中创造了经典的撕名牌环节,使得许多综艺节目争相模仿,在全亚洲拥有极高的人气.随后,随着大众口味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韩国综艺节目的创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国内对其的引进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韩国综艺节目从"明星+游戏"的路子逐渐转变为做"真实类娱乐节目",我国对于韩国综艺节目的引进方式也从单纯的引进播放,发展成购买节目版权进行本土化包装,制作成"韩国路线"和"中国模式"相结合的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当《超级大赢家》刚开播时,有媒体记者曾质疑“兄弟台已经开播了两档成功的综艺栏目.安徽台这档综艺节目到底能活几年?”当时我回答:“《超级大赢家》至少能生存五年!”其实,话是这么说,谁都知道这是句打气的话.而电视台里的专业人士更愿意相信的是.这是一次为时一到两年的“电视实验田”。  相似文献   

19.
侯娟  朱倩 《新闻世界》2014,(5):69-70
继韩国电视剧席卷我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忠实"韩粉"之后,韩国的综艺节目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一现象在各大卫视"扎堆"引进韩国综艺节目的行为中可见一斑。本文以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Man》为研究对象,对节目中的游戏设置、主持人及营销策略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姚志奕 《新闻实践》2014,(6):108-109
娱乐与谈话结合,可谓强强联手,这种节目类型的传播效果从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可见一斑。《康熙来了》在台湾长盛不衰,每晚的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成为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内地也曾出现一批类似的娱乐谈话类节目,最多时达200多个,但是目前已所剩无几。本文通过对《康熙来了》的分析,试图提出一些良性的建议与意见,给内地娱乐类谈话节目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