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随时都能发现,随处都能捕捉.记者如果没有新闻敏感、没有主动抓新闻的意识,就会四顾茫然,眼中无物,也就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新闻“贫矿区”的记者,我曾为“无米下锅”而苦恼过、焦虑过,也一直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努力.我一直磨砺自己的新闻敏感,观察社会、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也确实抓到了许多独家新闻,尝到了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到新华社工作近10年,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中央新闻采编室是“没有午休”的小组,我本人则是从来不吃早饭的记者。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是一项让你干着干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倒下的工作。我本人心脏也经常不规则地跳动,可也检查不出毛病来,没准哪一天就“英勇就义”了,然而,我还是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3.
我1984年正式被任命为解放军报社记者。从业15年来,能够从部队通讯员成长为军事记者,两获全国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继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再获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新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话说白了,就是因为“工作在艰苦地区”。我在获首届全国短新闻比赛一等奖颁奖会上,代表获奖者发言时,深有体会地说过一句话:“以身体作笔,我以我身写新闻”。那天走出人民大会堂,原解放军报社社长吕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徐文良,我希望你记住,没有戈壁你跑不起来,没有战场你冲不出来,没有高原你站不起来…  相似文献   

4.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5.
新 闻界是永远不会寂寞的。“惟恐天下不乱” ,这是新闻记者的自嘲 ,也是社会对新闻工作的一种褒贬兼而有之的评价。新闻记者捕捉的新闻多 ,新闻界本身的新闻也多。因此 ,虽然是相对静态的新闻学专业期刊 ,但是我们时常感觉应接不暇 ,忙不迭地追踪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采写中蕴涵的哲理。翻开这一期《新闻记者》 ,请读读我们“抢”来的“新闻内幕”、“正方反方”、“网络新闻圈” ,你可能会在“津津有味”中悟出一些道道来。我国的新闻媒体一向是作为舆论机关、宣传工具 ,政治属性鲜明。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媒体的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6.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7.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县里当过九年新闻专干,是中央和地方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或特约通讯员。长期的通讯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到:“一稿多投”不可制止,但应有个限度;“一事多写”好处较多,大可提倡。“一稿多投”之所以不可制止,除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已谈过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既然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是不退稿的,它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制止通讯员一稿多投。既不退稿,又不让人家“多投”,那只会浪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发挥其指导作用,就不能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还要介绍产生这个现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的新闻由于背景交代得不清楚,或者没有一定的新闻背景,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翻开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相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  相似文献   

11.
新闻写多了,难免有种"疲惫感"。年年工作相似,生活一样,好像新闻也差不多,写得没劲,可以"复制"了。我认识不少通讯员,就有这种抱怨。他们觉得平静的生活没有新闻,写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怎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新闻,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新意”,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令人深思。在这里,笔者想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地区当记者,能不能创造出不落后甚至超过先进地区的成绩?这是我自1985年成为光明日报社驻宁夏记者以来,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 宁夏地处偏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贫矿区”。但我冷静、客观地分析了我所面对的环境,从不利条件中发现了有利因素:会议少、活动少、应酬少,记者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捕捉那些活生生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东西。 我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我最拿手的!不盲从、不跟风、不人云亦云,专抓那些别人抓不到的、抓不了的、不屑于抓的!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有石头缝里抠新闻、掘地三尺找新闻的精神。久而久之,我逐步练就了发掘新闻、捕捉新闻的独特视角。记得几年前我到河南省采访,在仅一个月时间内就采写并发表了20多篇较有质量的稿件。还有一次,报社抽我参加重点报道组的工作。当时,报社规定只要写出两篇重点稿就算完成任务,而我却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写了20余篇,其中有10篇被用作头条,在报社内受到好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新闻敏感?我以为,新闻敏感是指作者发现新闻、识别新闻、捕捉新闻、把握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指作者认识和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作者政治水平、政策水平、思想水平、业务水平的综合反映。 有了诸多方面的综合水平,才能产生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加上处处留心,好新闻是不难捕捉到的。我在采访实践中发现,新闻敏感的产生,大体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新闻敏感产生于新闻事件发生之前 根据马思主义哲学原理,新闻事件是第一性的,新闻敏感是第二性的,新闻事实决定新闻敏感。那么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会不会产生新闻敏感?如果会,是否违反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观点。我的体会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可以产生新闻敏感。它不但不违反哲学观点,而且符合认识论规律。这可以用“事出有因”这个哲学道理来回答。 例如,1990年6月14日下午,我突然接到西安市碑林区幼儿园的通知,说是16日下午3时,幼儿园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在我的印象里,幼儿园召开爸爸妈妈家长会是常有的事,专门召开爷爷奶奶家长会,我还  相似文献   

14.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有想到,它会登上1988年全国好新闻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将它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这是我长期积淀的意识,也是我写作的习惯。要抓有个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我就在邳州港第一港务处这个“小天地”里从事业余写作。把写作的痴情融进那块块方格。因为沸腾的港口生产,既艰苦又富有诗意,而且装卸工们的喜怒哀乐以及港口的发展,给了我丰富的素材。1988年8月,我的第一篇稿件发表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针对身处基层的特点,谈谈一些写稿体会。 一、有新闻敏感,多渠道获取信息。有的通讯员常抱怨没有新闻可写。我常告诉他们,新闻到处都是,关键是你如何去发现它。我只愁没有时间,不愁没有新闻写。我获取新闻的源泉:一是在处理日常事务、检查、总结、工作中发现新闻;二是从上级下发的的文件、资料中捕捉信息,追踪采访新闻;三是参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新闻捕捉能力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主要是指记者寻找、捕捉以及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的自觉意识。记者想要让自己越来越优秀,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它是记者最为重要的一种业务能力。新闻敏感度主要是指记者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捕捉以及对新闻稿件做到高效撰写的一种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记者的综合素质,可以说是衡量记者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理解新闻捕捉能力和它与记者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记者想要具有新闻捕捉能力需要具备的条件,探究了记者捕捉新闻能力的主要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学之余,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学写广播新闻稿,三年来,被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近100篇,每年都有稿件获奖或被评为好稿。回顾这一段练笔过程,我感到要写新闻,不仅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潜心捕捉新闻线索,而且还要悉心研究广播新闻稿的表现技巧。新闻敏感,对记者或通讯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敏感,才能在纷纭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和分辨,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我十分注意培养新闻敏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新闻。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首要工作是选择新闻题材,捕捉新闻题材,而选择、捕捉新闻题材实质上是记者对进入自己认识范围内的生活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是衡量新闻题材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确定与捕捉新闻题材的过程也就是记者用新闻价值规律去筛选生活事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作“留心处处皆新闻。”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即:现实生活是产生新闻的土壤。一个有事业心的记者或通讯员,只要留心观察寻觅,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不难抓到的;反之,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许多好新闻即使发生在你身边,或许你也视而不见。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是无意中偶然得来的,而没有新闻,你再观祭寻觅,也是徒劳。我不否认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不是经常的、普遍的。若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平时不做“有心人”,单凭临时“抱佛脚”,那是很难抓到好新闻的。只要持之以恒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经常留心观祭寻觅,才能不断找到能够构  相似文献   

20.
对话四:人类关于新闻与市场的良性体制 ——社会主义新闻与市场的模式 ●你可举出很多例子说明资本主义新闻与市场的关系的可取性,但你对社会主义新闻与市场的关系是持什么看法呢? 〇我来中国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模式下的新闻与市场的关系,这对我们西方新闻界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很想把人民中国的新闻模式同西方新闻模式做一个比较研究。 我的思路,同时也是多数西方学者的思路。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新闻属于集权主义体系,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属于各自由主义体系。所谓各自由主义,即是指当代西方新闻不是本世纪初那种泛自由主义,而是二战以后逐渐形成的以社会责任论为核心的各自由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