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个“杂家”,这不仅指知识面要广,而且指新闻写作的手法要多。 我们通讯员也应当向“杂家”努力,学会新闻行当的十八般武艺。这样的好处是: 一、不浪费素材、采访中得到的素材很多,有时写一篇稿用不完。如果只会写消息,其他素材岂不白白浪费掉了? 二、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通讯员一般是从写消息开始的,但新闻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果多练几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都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三、有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一种写作方法用的多了,难免单调。只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才能不断丰富你的文采和词汇,锻炼你的思维,提高你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3.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4.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古人叫“意”。提炼主题就叫“立意”或“炼意”。记者、通讯员收集好写作的素材之后,动笔写作之前,首先要提炼和确定所写新闻的主题,即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提炼主题为什么先要提炼和确定主题?我们写新闻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宣传政策,引导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每篇新闻就要宣传一种思想观点,就要有一个主题。另外,我们手边收集到的素材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理出一个头绪,由一种主导思想即主题来加以统率。也就是毛主席说的“用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也是这个意思。宋代  相似文献   

6.
有的通讯员常说“无题材可写”,我在这里提供上中下三策。 上策:从现实生活中捕捉。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就是有人捕捉住了,有人什么也捕捉不到。说“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也好,“身边到处都有写作题目”也好,那都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的,只有“看准”并“抓紧”的人才会抓住东西——找到值得一写的东西。 这里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捕捉意识,即抓素材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新闻贵在新。一个“新”字包括了新间写作的方方面面,我本人从新门写作的“新”上感受到了新闻写作的甜酸苦辣。一、新闻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时妞上。采访的素材要展快整理,抓紧写作,有的还要开夜车,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这样写成的稿子,往往新闻气息比较浓。写好的新闻稿要立即寄往报社,重要的新闻可直接送槁,以提高时效性。比如:我在去年t一前9采写的《台县医院党员为者干部义诊》,日天采访,晚上加班写,第二天一军,就送往报社,很快就发表了,因此这篇稿子的时扭住比较强。二、新闽写作的“新”要体现在手法上的“特”。一是…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9.
稚云同志:你好! 收到你的信,我很感动。首先你对我在《新闻与写作》所发表的那篇不成样子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文章(指本刊1985年第4期《略谈想象力》一文——编者),说了那么多的好话,实在使我惶恐。当然你所谈及的对《新闻与写作》的看法我有同感。你是一个山村的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苦苦地眷恋着文学的心情十分令我动情。你在信中“恳求”我告诉你“成功”(其实我并没取得什么象样的成绩)的“秘诀”,这使我觉得很难,甚至比写一篇文章还要难。每个人的生活之路是那么的不同,而且世上有那么多的路,不一定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要以“笔耕”为生;因而这种所谓“秘诀”  相似文献   

10.
《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在地方报社工作时,有一个阶段对作品不能突破很是困惑。我告诉他,不妨找些能够拍成电影、画面感强的文学作品读读。他试了,后来他的作品上报版面大了,文字说明少了,中国新闻奖也拿到了。他感谢我的“点子”,我说“你该感谢文学。”一名记者,包括每一名通讯员在写作新闻中,要读点文学,这样会有添花加翼之功效。一、读点文学作品,能够解决“切口”问题。我们时常听到编辑拿着某一个稿子说:“这么写太可惜了!编辑可惜的正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由于作者“下刀”不快、不准、不深而使本该“有所作为”的一个事件却浮在了表象…  相似文献   

11.
试卷评析     
本刊今年第11期发表了新乡日报社招聘采编人员的新闻写作试卷.这里发表的是这次招聘考试中写得比较好的一篇消息和一篇杂文,供有兴趣根据试卷提供的素材和要求,练习新闻写作的读者参考.试卷要求是:①根据所给素材写一则不超过500字的消息;②为所写消息制作标题(含引题、主题、副题);③依据素材,自定题目,写一篇杂文.下面我们根据要求,参照这里发表的消息和杂文,做些评析.  相似文献   

12.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3.
评论的选题,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是评论写作的第一步。从事评论写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选定一个好题目,文章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不首先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就谈不上怎样写,更谈不上怎样写好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看似平常,实际上大有研究。在选择具体评论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志往往图  相似文献   

14.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七分采,三分写”,这固然说明了前期素材采访的重要性,但“三分写”同样重要,在取得新闻素材后,对相同素材的不同写作表达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新闻写作除了直接影响到稿件的质量和可读性外,有时可能还会牵涉到新闻侵权方面的法律问题.就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侵权的策略而言,如何进行规范的新闻写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业务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稿必须给人以新鲜感,不能老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不仅读者不买你的帐,就是我们自己也会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怎样才能将新闻写出新意?积二十多年搞新闻的经验,我觉得写新闻贵在别出新裁,在材料上要人无我有,在构思上要你东我西,在题目上要拟出新意。下面就这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7.
业余通讯员由于时间、工作范围的局限,写起新闻犹如“在圆桌上溜冰”。因此要有娴熟的技艺。在写作实践中,我感到这种技艺包括几个方面: 一、要留心捕捉身边的新闻有些业余通讯员常常为手头无素材而苦恼。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就存在着新闻素材,关键看我们是否留心。只有留心,才能捕捉住生活海洋里那稍纵即逝、看似平凡的浪花。1986年下半年,我给儿子订了一份牛奶,我发现送奶工人很守时,每天早  相似文献   

18.
业余写稿几十年,有不少人问我:“你怎有那么多材料可写啊?”告诉你,我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身边不离一本“拟题簿”。我的这本“拟题簿”,前面几页记准备要写的文章题目,后面记有关已掌握的素材,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有一点意味且可以挖掘加工成章的东西都记入该簿。一本用完了,再将可用未用的内容转抄到下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新闻写作的基础上,勤奋,同样也是最好的老师.我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勤奋产生热爱.因此,我说勤奋是热爱之父.尤其我们基层通讯员,杂事多,环境乱,还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如果一懒散,那就谈不上“采访、写作”了.从历史到现在,从古今中外一百个搞写作的人,就有一百个人是勤奋的.只有勤奋了,写多了,尝到了写稿的乐趣,自然而然,热爱也就随之而来.有名言“天才出于勤奋”.我也体会出一句俗话:“勤奋出效率、勤奋出高产”.  相似文献   

20.
怎样捕捉、筛选素材和题材?对于我们文学作者来说,首先要克服“熟视无睹”。一些初学写作的朋友看到别人发表的作品时,往往叹息:“这样的人物我们单位也有!”“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呀!”是别人写了,而自己却没有写。问题就出在“熟视无睹”上面──让很好的素材白白地从眼皮底下滑掉了。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不论工农商学兵,不论老中青,谁没有生活呢?而且我们还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社会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新鲜事物天天发生,丰富多彩。关键在于敏锐地发现和提炼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使它成为能够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