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现在开始进入细胞代谢有关知识的学习。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  相似文献   

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系人教版高二生物学教材“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3.
1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这节内容与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密切相关,同时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体的统一整体,即:“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由于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难于理解课文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若能适当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好一些起“桥梁”作用的辅助活动(实验)和确立好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1教材分析 1.1地位作用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细胞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是新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二大板块。“地球和宇宙”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以及因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a.细读《标准》,全面理解《标准》内容。《标准》将“物质世界”分成“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以及“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部分。“物体与物质”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3个层次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过程。物体和物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与能量有关,常见的物理过程,如电、声、光、热、磁都属于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各种形…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县高中生物学优质课评比工作。按规定,授课内容都是“物质循环”这一节。总的讲,教师们课讲得都很精彩:引入、新授、总结、练习诸环节齐全;课件做得很生动;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尤其对热门话题如“酸雨”“温室效应”很感兴趣,探讨热烈。但就其一个基本知识点,我认为强调得不够,甚至有的老师在认识上有一定偏  相似文献   

7.
1 教材内容的分析 “蛋白质和核酸”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一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的内容。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两类化合物,是生物体具有的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有什么样的蛋白质就能表达什么样的生物性状,核酸是一切生命的遗传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可为学习后面的内容“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打好基础;又是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但是,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有机物,  相似文献   

8.
邱玲 《生物学教学》2007,32(12):49-50
试题中的“陷阱”是指干扰信息、迷惑条件或设置的思维障碍、思考歧路等。试题需要保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在命题中的“陷阱”是不可少的,正像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下面就生物学试题中的“陷阱”作一分析,以指导学生提高识别能力,排除干扰。1概念混淆例1: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相当于()A·病原体B·抗体C·抗原性物质D·始终是自身物质分析:错解为B,正确…  相似文献   

9.
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都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意趣的需求是人居环境中高层次的需求,它的实现就是通过物质设计的实现来表达非物资的内涵,即非物质设计的实现。室内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包括感觉形式、感觉背景、感觉组构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关于"磁路"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路”是高职《电工基础》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虚用。大家熟悉的电机、变压器、电工仪表等设备都是建立在“磁路”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制造类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学好“磁路”。然而,磁和磁路的理论性强,教学推导多,内容抽象,并且常常又和电紧密联系一起,这样,使磁和磁路的研究更加复杂,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普遍反映磁路远比电路难学,学完磁路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为此,我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第一个问题,此前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各种化合物,把生命的物质基础展示给学生。从第二章开始,学生开始从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细胞水平了解生物体,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等内容奠定基础。要学好本章内容,必须让学生首先建立起“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一观点进行科学推理。  相似文献   

12.
1教材分析 本模拟实验中以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  相似文献   

13.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的一节内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教学设计介绍  相似文献   

14.
“细胞膜的结构”是细胞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面学习生的新陈代谢、物质出入细胞、物质代谢、生物膜系统等内容的重要基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节教材的设计遵循并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5.
杨永杰 《广东教育》2002,(12):45-45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善于形象化地处理教材,能够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例如在讲充分必要条件时,对必要条件,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如果P则Q是真命题,即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言简意赅。但是学生对“是必要条件,未必是充分条件”不好理解。这时,我举出这样例子,“狗有四条腿。”大家都毋庸置疑,狗是四条腿的充分条件。四条腿是狗的必要条件,大家都能接受和理解。但是“四条腿”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否则,有四条腿的动物都变成狗了。这个比喻…  相似文献   

16.
“动物新陈代谢”是高中生物中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内容之一。由于本节内容较多,知识层次复杂,学生往往不容易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使知识准确明了,融会贯通,便于理解记忆。多年来笔者采用表解的教学方法,效果良好。1 表解的设计对高等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作了表解(1)。表解(1)把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明确了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进行物质交换。在编织表解过程中,学生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内环境外呼吸、内呼吸概念的理解。对…  相似文献   

17.
王友 《生物学教学》2006,31(8):26-27
1教材分析 人教版《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是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原理的最好内容,也是面对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较好内容。教材从事实分析人手,提出问题,给出结论,但没有实验验证和分析的过程,这为实验设计和实验资料分析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的一节新课,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和总结。本节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构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转换,以增加对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并由浅入深,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市高中《生物》第七章“生物与环境”之后有个课外实验“平衡生态系统的建立”。那么如何通过这个实验,既要在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帮助学生复习生态部分的内容;又要对学生加大生态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创设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各有一定的比例)。并使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观察是认识一切事物的门户。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领域,观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眼观”能力,更要把眼观到的东西领进心灵,培养学生的“心观”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