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它提出了关系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命题。共产党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勇敢的实践者。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有历史的继承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现了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形成。不可否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对新三民主义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在新三民主义的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新三民主义的产生考察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三民主义的大力研究,站在抗日救亡现实斗争的高度上,根据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发展史和孙中山以后三民主义的认识史,构筑起了富有特色的认识体系,这一研究及其成果在中国思想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人树立了如何正确对待历史伟人及其理论遗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化认识的集大成,他在西方明和中国旧明相撞击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化宗旨,把西方先进化和中国传统优秀化相结合,并部分借鉴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化探索对于我们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实际内容就是三民主义,它与儒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一种 观点从构建孔、孙道统论出发,力图把孙中山儒家化,把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孙中山思想是中国 孔、孟道德的复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断然否定孙中山思想曾受儒学影响,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 不同。实际上,孙中山革命思想既与传统儒学有质的差别,又明显受到儒学的影响。具体言之, 民族主义经历了由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 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在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 键性作用。民权主义学说,是取法西方民主制度,反观中国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的中 西合璧式的理论成果,其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民生主义学说除受 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也就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利弊得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阐述它们之间的异同,说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仅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其的超越.重点论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以民为本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7.
"戴季陶主义"是一种反革命思想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有联系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以前一些学者在批判它时曾指出,"戴季陶主义"是阉割了三民主义。但这种说法值得探讨,因为用阉割一词存在着全面的肯定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用张扬一词更好。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戴季陶主义"的思想来源,同时也考证了"戴季陶主义"这个提法的源起。  相似文献   

8.
三民主义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在孙中山时代,这个思想理论彰显了不断发展的特点。其内涵的深化和丰富,革命方面的更加激进,在中国国民党改组阶段尤为突出,所呈现出的新面貌,与辛亥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三民主义的这个发展,富含孙中山本人的理论创造,共产国际的帮助亦有重要作用。共产国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季诺维也夫的讲话、共产国际的决议和鲍罗廷的工作中。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并对自己理论探索的成果继续予以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权主义(即民主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卿“社会主义”)构成了孙中山著名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是改变中国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纲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孙中山在世界各国民义政治、学说包括苏俄的“人民独裁”学说的影响下,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和民主共和政治包括苏维埃共和政治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实践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和总结而逐步提出来的。民权主义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军事独裁,…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其《同盟会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章里提出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与理论,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阐述,竞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割裂开来,只提“反满”,不提“反帝”,不能不说这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有其所处时代、阶级、本人认识偏差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后来孙中山发现了自己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局限,则坚决地予以纠正,并为后来新三民主义反帝纲领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1.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1905年孙中山提出旧三民主义,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旧三民主义有很大缺欠,不能完成民族、民主、民生的革命任务.1924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了飞跃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论说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有着内在关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基于社会心理的分析,中共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之必需,并根据社会心理的变化确定论说的方向和内容;同时鉴于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心理倾向,以论说三民主义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人性论是与其进化论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其“人性一道德”进化论。这种人性一道德进化论是其三民主义的固有内容,反映了孙中山在中西化碰撞时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取向,其中包含有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是社会达尔主义与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化的矛盾反映,是进化论的先进成分和中国伦理道德积极方面结合的困难和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报人和革命宣传家,也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于右任在这一时期就通过自己的政论深入而具体的宣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也提出了自己作为新闻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三民主义:整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政治资源的一面旗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显著的历史地位,它是顺应时代而产生,顺应时代而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自序》中说及三民主义是“以作宣传之课本,则其造福于吾民族吾国家诚未可限量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三民主义作为整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政治资源的大纛,其影响巨大,其作用不朽。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古已有之,渊远流长的。从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到今天的美国精神教育;从孔夫子设教授徒,“礼”“仁”和“中庸”,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政”(军政、训政和宪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以往人类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