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浅谈《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凡例”的三个辩论点论及《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便使人想起有关“凡例”的三个逐次深入的辩论点。第一个辩论点:“凡例”是真是伪?1980年6月,冯其庸先生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论(脂视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的论文,论证的中心意思为:《红楼梦》甲戌再评原本上并没有“凡例”,今存甲戌本上的这个“凡例”是后人伪造的。他的结论如下:“我认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其前四条是后加的,其第五条是就脂现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的回前评改窜的。‘凡例’伪造时代,最早大致不能…  相似文献   

6.
《诗经·关雎》篇之前,有一段序言,我们通常称之为《毛诗序》,其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其后无论是郑玄的笺,还是孔颖达的疏,亦或是朱熹的僻集传》,大体上都是秉承着《毛诗序》“后妃之德”的立论宗旨去解读《诗经·关雎》思想内涵.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大批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著名学者对“后妃之德”接连发难,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择》和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不同意《诗经·关雎》是关于“后妃之德”的“附会”之说,认为它仅仅是一首民间自由情歌,此说影响甚大,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关雎》篇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先秦的“隐语”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献资料等方面对”后妃之德说”的合理性做出阐释,力图接近与还原《诗经·关雎》立意宗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字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即(1)谷类的总称,(二)养、养育,(三)生,活着,(四)善,良好,(五)禄其中“谷类的总称”是其本义,其它四个义项是其引申义。我们只要掌握其本义、引申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理解它在《诗经》中的真正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体味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诗经·鲁颂》“变颂”说立足于两点,即对“颂”含义的理解,《鲁颂》与《周颂》《商颂》的差异。《鲁颂》称“颂”主要有褒周尊鲁、仍袭旧例、贬鲁伤周、礼乐文化诉求等诸多原因。“变颂”说体现了“诗经宋学”对“清代诗学”的深远影响,疑古派善于反省,勇于创新,在学界上影响深远,然而其对旧说的全盘否定,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11.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有深刻的体认 ,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抒情主体有明确确认 ;2、“《国风》里巷歌谣说”的立足点是对以个人情感为核心的抒情精神的深刻体认 ;3、朱熹对《诗经》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清醒的认识 ;4、《诗集传》以“赋”、“比”、“兴”分配《诗三百》每篇各章 ,完全是从文学修辞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2.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和宋代朱熹《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两部重要的著作。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称《毛诗正义》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诗集传》为《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洪湛侯《诗经学史》认为《毛诗正义》集汉魏《诗》学之大成,《诗集传》是“诗经宋学”集大成的权成之作:  相似文献   

13.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先生在其《肃霜涤场说》中,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二句中"肃霜"、"涤场"解释成"肃爽"、"涤荡"。学界多从此说,我们不敢苟同。认为同《诗经》多数类似结构一样,"肃霜"、"涤场"是谓宾结构,义为"霜降而收缩万物"、"涤扫其场"。  相似文献   

15.
《史记·晋世家》认为“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许多史学著作采用此说,使《史记》说一直是学术界主流说法。与《史记·晋世家》不同,《国语·晋语》记载“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一些学者认为《史记·晋世家》记载有误,应采用《国语》说,却得不到学术界认可。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重耳年龄有失,学术界应予以改正,《国语》说虽相对合理,然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关于重耳的年龄,学术界应以存疑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6.
袁枚对《诗经》的文学诠释围绕其诗学核心范畴性灵而展开。他认为《诗经》都是“直写怀抱”的性灵之作,肯定其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篇;指出《诗经》风格多样乃是因为诗人性情多样,否定《诗经》皆“关系人伦日用”之说;反对多附会、以琐屑为功的考据说《诗》与脱离文本说《诗》,发展孟子“以意逆志”和提出“歌”以悟《诗》的接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垫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ào”,有的说念“hǎ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剧中人物有的将“好”读着“hǎo”,有的读着“hào”.读法也很不统一。“君子好逑”的“好”到底该怎样读.有必要进行一番辨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中"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这四句的解释有多种说法,尤其是其中的四个"我"字的含义更是难以辨析。本文从训诂的角度来说明这四个"我"字应该是实词,释为"为我……"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率先提出了《诗经》中的“企幕情境”一说,它并不仅限于男女怀意,一切人们为之幢憬、向往的事物,而又不能如愿以偿者。都会产生这种“距离怅惘”。“企慕情境”在《诗经》的诸多诗篇中都有鲜明表现,根据其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男女之间的企慕,二是对贤士的企慕,三是对家乡的企幕。这些篇目,在“企慕情境”的表达上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构思,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