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艳云 《科教文汇》2008,(20):257-257
在中国的译界,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人们把严复的“信”、“达”、“雅”,当作了标准。但殊不知,“信”、“达”、“雅”的三字经只是严复慨叹翻译之难的感受而已。从翻译的本质来说,在两种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有得有失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来达到翻译的目的,追求译作与原作最大限度的相似,而不是盲目地为每一部译作都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优劣。  相似文献   

2.
田华 《科教文汇》2009,(23):255-255
严复“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着重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中如何做到“雅”,阐述了“雅”作为翻译标准在科技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再谈“信”     
熊莉芸  吴素萍 《科教文汇》2007,(5S):203-203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颖 《科教文汇》2008,(36):35-35
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的译著和评论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严译《天演论》,在近代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笔。论述严复和严复《天演论》的文献很多。着眼点不过两个:一是把严复作为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来论述他的进化论观点和他对西方学术的传播;二是把他作为翻译家来谈论他的译文和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严复所译《天演论》找出其翻译思想与当代某些中西翻译理论的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继承发扬前辈译论成果、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提出译者在翻译中应负的责任.本文从林语堂提出的译者责任角度出发,通过两者翻译标准比较,探讨林语堂和严复翻译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再谈"信"     
自古以来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露翻译本质,提供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莫过于严复先生,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这一标准被现代一些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认为"信、达、雅"三者之间出现矛盾,"信"已终结,不能再指导翻译,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旨在众家翻译前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严复先生"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译界,有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人们把严复的"信"、"达"、"雅",当作了标准。但殊不知,"信"、"达"、"雅"的三字经只是严复慨叹翻译之难的感受而已。从翻译的本质来说,在两种文字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有得有失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来达到翻译的目的,追求译作与原作最大限度的相似,而不是盲目地为每一部译作都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优劣。  相似文献   

8.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代科学图书的“西译中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 《百科知识》2009,(22):54-54
提到最早的近代科学译著,很多人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严复”这个名字,还有他翻译的《天演论》(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实,中国翻译西方科学图书的历史还可向前追溯。早在鸦片战争(1840年)到甲午战争(1894年)的50多年中,晚清政府就组织进行了最早的、较集中的西方科学图书翻译工作。而这期间,中国人才刚刚从鸦片战争的炮声中惊醒,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等效理论由来已久,一度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时至今日,各家对等效翻译本质的理解仍是莫衷一是。本文共四章,从四个方面对等效翻译进行了再思考,包括:回顾等效理论的由来,并对等效理论作总的概括;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与等效理论加以比较;运用等效理论分析翻译过程中“准确”和“通顺”的辩证关系;最后说明等效理论是有益的翻译指导理论,但对于它的探讨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复先生确立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理论承前启后,实现了翻译理论史上的一大飞跃,至今很多译者都将其理论阐述奉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而不懈地追求着。法律翻译者如何在法律翻译中遵守此三字原则,尤其是"信"的原则。本文阐述了在法律英语翻译"信"的具体应用及特点,以求完成一份完美的法律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积极倡导西学启蒙教育,是近代我国系统引入西方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第一人”。他翻译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与天交胜”,启蒙和教育了一代国人。  相似文献   

13.
提到翻译的标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然而,就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用途而言,其翻译标准应有别于文学翻译.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应该是:准确规范、通顺易懂、简洁明晰.科技英语文体不同与文学类或其他类型的文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英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有关科学著作、论文、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方面的资料均属此类.了解和掌握科教文体的特点及规律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4.
从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课题了,但是将翻译研究纳人化研究的视野之下至少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翻译界相比,国内的翻译研究可以说尚处于开始阶段,大多数翻译研究仍然很难摆脱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的翻译之浅层次,而没有自觉地将翻译研究纳人全球化时代的化研究语境下,  相似文献   

15.
马东敏 《内江科技》2007,28(9):62-62,113
“等值”是翻译标准之一,本文从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的不可译性问题,并进一步论证“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盂子的这篇<告子·上>笔者对两个版本的译文采进行翻译对比分析.而笔者分析的标准是依据严复所提出来的"信达雅"三原则.  相似文献   

17.
乾坤 《科教文汇》2008,(13):184-184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因此说研究翻译原则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以乐 《百科知识》2021,(12):51-52
音乐是无国界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歌词作为音乐的载体,通常饱含着作词者的感情和思想,词语表达体现翻译的美学.翻译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很多时候,歌曲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美感,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通俗的流行歌曲翻译的口语化更有利于大众的理解."歌词的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翻译,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在歌手的演唱中达到与原文最接近的演唱效果."尽管标准不定,但译者仍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翻译,才不会变得漫无依据.历来有很多中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被大家引用,其中,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这一理论,非常准确地概括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受到专家和大众的广泛认可.通常来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的准则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忠实性、自然性、优雅性和可吟唱性.本文主要以此原则作为英汉歌词翻译的基础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肖小燕 《科教文汇》2008,(3):139-139
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门艺术。既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又要“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更要读来“像原文一样流畅”。朱纯深在翻译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实践了著名翻译理论家Tytler的这三奈翻译标准,成功地传达了《匆匆》的思想内容,再现了其诗一般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翻译界。怎样的翻译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翻译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传统上有两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标准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不足以评判所有的翻译作品。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指导下,译者主体性也应该考虑在翻译标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