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勇 《新闻界》2007,(4):19-2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研究领域存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对立学派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近年,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三分化"。本文梳理了传播研究学派划分的历史,分析了各种"三分化"的实质及提出背景。本文认为,无论是学术成果,还是社会影响,传播研究领域尚没有能和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相提并论的学派。目前,传播研究领域还只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双峰并峙,麦克卢汉学派只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学派。  相似文献   

2.
受众是理解媒介产业运作的关键。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受众角色的"主体性"长期被忽视,在批判视野中,对受众角色的理解则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集体到个体,从异化到解放的转变过程。网络时代,受众的地位有所改变,角色也更趋多元和复杂,随之而来的文化产品所有权问题也成为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4.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衍生于“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是70 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批判性研究的产物。早期的“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以国家主权为核心, 注重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认为西方媒介对第三世界的“文化输出”具有侵略和控制等负面的影响, 是二次大战后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发展的新形式。80 年代后, 传播研究者对“媒介帝国主义”影响过程中内外因素的作用, 以及西方文化的实际传播效果,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产生了热烈的争论, 推动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90 年代以来, 有关“全球化”与传播霸权的讨论, 使早期“媒介帝国主义”理论宏观性的批判研究取向, 再度引起传播研究者的重视和思考。对于“媒介帝国主义”的考量, 也已超越媒介与大众传播的领域, 是世界各国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与“全球化”的挑战,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探寻21 世纪的国际战略和竞争决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尽管组织文化是在组织内部各个主体之间产生的,但这一过程并非自发地完成。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与组织内的权力旨趣、深层结构密切相关。从批判学派关于组织传播中的话语、权力、等级制和统治等相关理论考察分析"传销组织"这一既典型又反常的组织类型,透过其温情脉脉、追求"成功"的面纱,揭露其强霸式的组织机制、组织架构以及运作逻辑,并重点发掘其"邪教"性质的组织文化"潜规则",希望能从反面说明建构积极健康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组织文化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所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就是直接导源于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即遵循的是文化批判的研究取向,秉承的是"皮下注射"模式。虽然这种批判存在明显的缺陷,但该学派建立了有别于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范式,从而在上世纪形成了广告研究的两大学术重心:欧洲的文化批判研究和美国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辛楠 《新闻界》2014,(1):17-22
媒介环境学派以研究媒介、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而闻名,但也饱受技术决定论的质疑。在"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中,波兹曼厘清了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深深表达了技术研究中所饱含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媒介的偏向性、媒介的隐蔽性、作为整体生态环境的媒介以及对技术决定论误解的澄清中对该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客观地认识媒介与技术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方式,并为我国媒介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以来,批判理论作为一种与经验学派相对立的理论类型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影响很大,并在不同国家生根发芽,并形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多种流派和研究取向,促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化反思。而这个对话则考察传媒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并思考传媒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媒介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理论以其强烈的批判性又被称之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在西方的媒介及其文化批判领域,随着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内涵的不同阐释,先后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全球主义以及后现代学派等四种媒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1.
“受众商品论”在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现了“受众”这一特殊商品,具有积极的批判和启发意义;但同时,其定义的“受众”商品本身属性上有着诸多的消极特点,又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本文试着从“受众”这一关键概念出发来解读“受众商品论”,并以此管窥传播政治经济学历史价值和局限。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1):60-66
通过把对受众的研究置于媒介形态变迁下的复杂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本文试图厘清近几十年来受众研究范式发展的整体脉络,考察受众研究的转向并回应女性主义的批评。本文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对女性受众研究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也指出政治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必须以多因素的和更具综合性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女性受众。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变迁,如互联网的出现、媒介全球化的加快,凸显出女性主义受众研究的二难困境:是应该批判性别意识形态还是应该尊重女性的愉悦?这一切都显著地促进了女性受众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转向,人们开始试图瓦解被动/主动、文本/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努力寻求一种比文本分析与文化研究更有价值与更有发展前景的女性受众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读哥伦比亚学派早期成员赫尔塔·赫佐格的广播受众研究,意在指出赫佐格在研究议题、方法和范式等方面对传播学的贡献:从研究议题看,赫佐格首次将中下层家庭妇女及女性叙事类型广播肥皂剧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看,赫佐格最先采用并发展了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从研究范式来看,赫佐格的研究不同于在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而是属于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并带有社会批判的色彩。而以上特征均与后来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特征相契合。最后,文章从个人、学术共同体和社会背景三方面探讨了赫佐格在传播学史上近乎"失踪"的原因及相关的知识社会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2):43-46
对港剧做受众心理解读具有重要的文化样本意义。回归前后,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出现了分野,从之前的"格式塔心理特质"向如今"更主动解码"转变,受众心理倾向性调查能够证明这一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的研究范式看。粉丝文化研究可以视为受众研究的典型样本。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粉丝文化实践的研究,使一种积极的受众观占据了文化研究的视野:受众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文化实践的。并体现出强烈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9,(3):43-5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日益成为西方媒介批判领域的显学,它反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经济化约论"倾向,通过对媒介文本及受众的聚焦来实现对意识形态控制与抵抗过程的分析。然而,由于对资本权力和生产性体制的忽视以及对"话语"和"快感"的过分沉湎,致使文化研究流连于象征性抵抗,并逐渐从意识形态批判领域撤离、隐匿于代码之后。因此,只有破除对政治经济学的偏见,保持经济与观念的历史辩证性,将文本和受众分析置于更为宏观和广阔的结构语境中,才能纠正晚近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虚假批判走向,恢复其激进性和政治性锋芒。  相似文献   

17.
就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理性"的批判而言,福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持有一致的立场.但由于各自方法论的差异,又使他们的理论显现截然不同的关注视野.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分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收获他们各自理论的解释效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5)
《通俗艺术》是理解青年霍尔传播思想形成史的重要文本。二战后英国社会剧变引发"大众社会"与"媒介社会"之争,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者的霍尔积极介入并尝试在正统教育中培养受众的媒介批评能力。霍尔秉持左派利维斯主义立场反对将"通俗"与"艺术"简单二分,主张在通俗文化中鉴别艺术,并且批判"去个性化"的大众文化。"银幕暴力"研究呈现了媒介批评方法的操作特质,特别是在对主流实证传播研究的反思与借用中,霍尔开启了一种立足受众批评性使用大众媒介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9.
张聪  常昕  陈颖 《东南传播》2014,(12):12-14
"弹幕"是源自日本的一种在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受众中流行的新型媒体传播样态和媒体文化。弹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并在其核心接受群体中形成了鲜明的共通价值观和传播语境。这种兴起于网络平台的传播形态业已被引入电视媒体,在多屏互动和媒介融合的时代,弹幕成为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观众、扩大收视人群的一种尝试。长远看,如何对弹幕内容进行合理把关,如何强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并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上发挥传播效力,是弹幕传播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认为该派是相对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 ,其思想来源 ,主要在欧洲 ,但直接与传播学主流学派对立的学者群体 ,主要在美国。欧洲的许多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学派的差异 ,因而与其形成一种自然的划分。批判学派一般在中观和宏观的层次 ,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各种传播现象。现在这两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相互渗透 ,学派划分的标准本身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