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玉丽 《天津教育》2020,(3):137-138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在各个教育阶段也安排了信息技术课程,希望在各个阶段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高中也同样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开设时间比较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缺陷,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而主题式教学则是教学效果比较显著的教学模式。本文对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所在。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例,提出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逐层递进,逐层深化,并探讨了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作者经过几年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总结出一种切合课程特点、符合开放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环境下三层递进式教学模式。作者认为,为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涵盖三个教学层次:知识的认知性层次、知识的应用层次、知识转化为能力层次。由于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故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递进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76):163-164
本文主要从汽车服务顾问岗位所需能力出发,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对汽车服务接待这门课程进行能力递进式项目化设计,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对课程实施能力递进项目教学进行论述。教学实践发现,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尤其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进步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大学教育所需,基于特色教学法,欧洲各大学对可持续性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以建筑设计工程专业为例,将可持续性设计课程划分为专业课程(设计课程/studio)、其他核心课程、可持续知识与理论、其他教学整合法和技能培训四个部分,分析总结了其教学模式及教学特点.文中结合中英两所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课程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中国可持续性设计教育借鉴欧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方法的专业针对性与实践性、跨学科统一性、教学递进性和终生延续性,加强团队合作化训练、提高整合与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根据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边教边练教学模式。该方法以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组织为若干综合性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分解,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子项目由浅入深、能力递进式开展。根据实际应用,合理设置教学项目,将该教学方法在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表明该方法的成功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项目开发意识,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仿真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过程真实生动,运用多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应用能力体系及组成要素,将专业应用能力定位为核心导向来探索教学模式,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构建"递进式课程、螺旋式实践"的教学体系。最后对专业应用能力导向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闫民  卢峰  胡丑 《继续教育》2014,(12):67-68
在现职干部任职教育中实施案例式教学,是适应任职教育培训特点,深化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满足现职干部培训要求,提高其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从现职干部的岗位任职需求角度出发,研究了案例式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对任职教育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术类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此类课程,教师可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探索实施“五层递进”教学新模式。五层递进,即从“模仿”到“总结”“思维导图”“创作”“创意”五个层面的学习历程,以递进的方式帮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逐步掌握美术类课程的技能技法。采用“五层递进”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形成清晰的教学实施路径,有利于美术类课程教学基础论和实用论的合理建构,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逐步提高,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形成多课程相协调的系统化效应。在“五层递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推行分层递进式教学,进行分类差异化引导;优化课程内容,推动多门课程联动发展;优选真实教学案例,创设岗位教学情境;丰富考评形式,拓展第二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