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万紫干红的园地里,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地区语文教学群体的涌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京(北京)派语文”“海(上海)派语文”“岭南派语文”乃至“杭(杭州)派语文”等等,可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它们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底蕴,是一代又一代优秀语文教师实践智慧和理性探索的积累,并在新时代得到光照和升华。这会给一方的语文教学产生优质引领的重要作用: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润泽新一代语文教师,构建并发展语文优质教学体系。另一方面,群体风格的高度归纳,不仅明确了地域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促进了地域语文教学品位的形成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新粤派语文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它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何关系?它能给语文教学特别是广东语文教学带来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在推动新粤派语文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粤派语文建设是广东语文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和研究者为之努力。关于新粤派语文的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一是为什么要提出新粤派语文,二是应该怎样建设新粤派语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流派的出现是语文教育繁荣的产物,彰显着时代的意蕴和色彩。新粤派语文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形成,迫切需要产生一大批为社会公认的“语文名师”。语文特级老师群体是社会公认的“语文名师”。3月29日,本刊在广州市铁一中学成功召开了广东省新粤派语文特级老师学术研讨会,30多位语文特级老师、香港、澳门中国语文教育官员、语文教师及广州市200位语文骨干教师欢聚一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商建设新粤派语文。会议的重要共识之一是语文名师工程是建设新粤派语文最重要的基础。为推动新粤派语文建设,本刊从本期起开设专栏“新粤派语文·语文名师”,每期重点推介一位语文特级老师,以点及面地显扬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粤派语文名师”。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鄂 《双语学习》2007,(11M):132-132
本文就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阐述,以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和教育技术学提供的教学设计模式为理论依据,分析了使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之课堂实践,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师检测的盲目性三个问题,并简要提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语文月刊》2009年第1期推出一组讨论新粤派语文的文章,阅后振奋并大受鼓舞。陈佳民教授与《语文月刊》的对话,精辟概述了新粤派语文的形成、发展及特点。我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粤教版)第4分册的主编,深感新粤派语文理念的创新与实践对创建广东教育强省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流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流派纷呈,语文教学在对传统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中,在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借鉴中日趋走向成熟,教学方法流派逐渐形成,感知派,导引派,发掘派是当代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主要方法流派。  相似文献   

9.
李建文 《教师》2013,(36):68-69
初中语文在教育过程中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人类文化以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湘派语文教学文化为基础,指出湘派语文教学文化中涵盖的四点特征,重点阐述“湘派语文”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发展与运用。  相似文献   

10.
3月29日,新粤派语文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铁一中学隆重召开,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月刊杂志社主办,广州铁一中学、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协办,来自广东各地知名语文特级教师30多人、港澳语文专家逾10人及广州市骨干教师200多人欢聚一堂,探讨新粤派语文建设。  相似文献   

11.
12月22日,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东莞市中语会和语文月刊杂志社在东莞市光明中学召开新粤派语文“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马新民教研员主持。语文月刊杂志社庄森主编作《新粤派语文创新教学理念》主题发言,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尹涛社长就新粤派语文与阅读的关系作了阐述。东莞中学叶健刚老师和南城中学陈平老师畅谈了对新粤派语文的一些认识,马新民教研员提出了一些建设新粤派语文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
黄雪松 《甘肃教育》2007,(10S):34-34
语文教学情感派代表于漪老师曾对语文教学的朗读有过精辟的论述。她认为语文是情感的海洋和火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体验到“海的澎湃”、“火的热烈”,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就没有把语文教好。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澎湃激情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将作者寄托在文字里的饱满热情流泻于字正腔圆的朗读中,就会使学生受到激情的冲击,得到悦耳愉心的美感,从而体验到语文世界“海的澎湃”和“火的热烈”。  相似文献   

13.
李祖植 《云南教育》2001,(10):23-24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反映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学语文必须与生活建立联系,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据此,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纲这段话的要义,就是要我们突破整天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其他学科教学、社会生活相沟通的开放性语文…  相似文献   

14.
语文流派是语文改革的产物.各个时代都会在语文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各种语文流派.树起各式旗帜.彰显语文教育的时代意蕴和色彩。新粤派语文是一个已迅速形成的语文流派.一个正在崛起的新语文流派.有效地推动着粤派语文的新发展.不仅为广东的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及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为广东名师的崛起创造了机遇.成为广东语文课程改革深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罗云香 《教育现代化》2006,(10):107-107
语文学习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目的,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仅凭课堂上几节语文课的教学,还不足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只有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实践运用,也就是开展课外活动,才能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6.
杨峰 《广西教育》2013,(29):24-25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湘派语文教育的特征是湖南语文教育的集体旨趣和共同追求。它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湖南语文教育已经呈现和具备了的共同特点,二是依据湖湘文化的特质和湖湘语文的历史传统,再结合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提出湖南语文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特质。湘派语文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原道、诗性、质朴、大气"。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语文教学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使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我们只有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隔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才能使学生接受语文,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语文素养不佳的症结主要在于思维能力低,这使他们对生活没有敏感的体验,语言表达往往呈现乱"相",灵魂也比较混沌而无法形成清晰的思想。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尽管当下出现了诸多的语文教学探索,但总体上缺少思维训练。而运用最早由西方新批评派提出的、后来经过"中国化"的细读理论,可以激励学生关注语言,引发他们就语言形式及内容进行比较和推理,积极体验生活并产生思想,从而获得思维训练并提升思维能力,最终成就良好的语文素养。这需要语文教学形成如下机制:学生自主体验的机制;师生平等对话的机制;师生共同回忆生活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 扎实的知识功底、渊博精深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一个良好基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文、童话等各种体裁,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