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物本身都是多侧面的,它好似一个五光十色的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角度去揭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我们从事消息报道也一样,角度选取的不同,产生的宣传效果就不一样。如果选择的角度革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说事物本身都是多面的,它好似一个五光十色的多面体,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角度去揭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我们从事消息报道也一样,角度选取的不同,产生的宣传效果就不一样,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还是那句老话说  相似文献   

3.
观点加例子,这是不少通讯员在写消息时常用的一种手法。用这一手法写出来的消息,不是内容单薄,就是呆板老套,看后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这类消息究竟有啥毛病?毛病就出在缺少概括上。何谓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写消息离不开概括。有了概括就使一篇消息既有骨头也有肉,既有点上经验也有面上成果,显得丰满厚实,简洁明快。概括,宛如衬托红花的绿叶,它能给消息增许多色彩。写消息时究竟如何概括呢?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概括新闻事实。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新闻事实并非都是一个个完整…  相似文献   

4.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您会情不自禁地发问:这又是什么天方夜谭?是的,确有其事。当然,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某报一个标题那么说的。现在为媒体报道发奖的不少。发奖之后自然会带出相关的新闻报道。今年北京好新闻评奖揭晓后,有媒体在报道时,主标题就是这么写的:《奖励“用脚写新闻”》。消息的导语开门见山地写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这句名言昨天又被重提。”看了消息才知道此话的寓意在于要求“记者更加深入生活,发掘更多的好新闻,见诸社会,服务社会。”应该肯定,消息所述的用意无可非议。记者应当深入一些,发掘新闻,而不…  相似文献   

5.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名新闻工作者涉及体裁最多的是关于消息的写作,而消息又分为会议消息、人物消息、事件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如何写好消息,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符合新闻规律。要跳出会议写消息、抓住内心写人物、选好角度报事件、突出重点写经验、凝练厚重写综合。  相似文献   

8.
在消息文体这座“百花园”里,新闻素描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枝奇葩!素描,是绘画术语。它主要是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的。在文学中,素描是指写人写物写景但不十分渲染的作品。那么,素描冠以新闻2字,就包含了以下的意思:它是消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是“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9.
有同行曾问我:"跟写消息、通讯相比,评论不太好写,可你为什么愿意写呢?"在我看来,新闻评论源于新闻,而又高于新闻。这说明,评论要有新闻性,而新闻事件经过评论这一形式反映出来后,其新闻的思想内涵就丰富多了,也就是高于一般的新闻了。有些时候,一篇新闻若想挖掘透,让新闻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就得需要新闻评论这个品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闻学角度来说,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  相似文献   

10.
电视引言,是电视新闻画面播出前主持人说的那段话,它很像报纸上消息的导语。导语是导读,引言是导视,都是引导读者或是观众阅读和收看正文部分。不同的是报纸导语前面有文章标题,而电视新闻标题是在画面出来之后打上字幕,因为电视节目每条消息中间必须有主持人串场,以使观众把每条新闻区别开来。所以,主持人串场的引言既是每条新闻的标识,又兼有导语和标题的作用。写好、写新、写巧引言,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勾起人们收看的欲望,吸引观众对将要播出的新闻予以关注。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引言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  相似文献   

11.
消息是新闻的主体。在消息写作中,能不能充分地调动语言文字在叙事摹物、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功能,将直接关系到消息是否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文采斐然;同时也关系到新闻的载体──报纸是否能对广大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发挥其新闻舆论导向的特有价值。因此,如何增强消息写作中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就一直是我们报纸新闻工作者须着力研究的一门艺术。 诚然,增强消息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也需要采编人员在对新闻源的开拓、新闻背景的发掘、切入角度的选择和主题思想的提炼等方面下大功夫。但是,报纸新闻既然是以文字作为媒介…  相似文献   

12.
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是从事物的某一侧面揭示主题的突破口,也是记者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宣传效果。如果选择的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如果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姓“新”,而报道所选的角度也必须做到立意新,表现手法新,那么,这种新鲜脱俗的角度如何寻找、选择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之中、认真开放的创意思维之中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之中。因此,探索和选择新鲜脱俗的新闻角度就应当贯穿于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杨剑 《新闻知识》2002,(10):19-20,32
一年一度的陕西新闻奖评选,是对全省新闻战线一年来成果、人才、作风的一次大检阅。今年4月份,我参与了省记协组织的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消息类的评选,有一些感想,写出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功夫在文外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同样,我们通讯员写文章,功夫应在文外。 曾有作家告诫初学写作者:假如十天时间完成一部作品,用七天时间思考二一天时间动笔比用三天时间思考、七天时间动笔写出来的文章成功得多。 我在平时的写作中,一般是思考(打腹稿)的时间较长,动笔写的时间较短。当采访到一新闻事件后,首先要考虑到写什么体裁(消息、通讯、新闻小故事等)、采用什么样的角度(表现手法)?是现场短新闻形式还是一般叙述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从新闻角度出发写新闻要从为读者提供消息的角度出发,要善于从公告或会议中找新闻性强的东西,把它写成使读者感到新鲜的消息,读者就会欢迎。1979年11月,《解放日报》收到一条新闻,写的是上海市人民银行召开储蓄代办员会议,推动储蓄存款业务的开展,写了领导人的讲话,当年头十个月储蓄存款增长情况,几种主要副食品提价以后储蓄存款继续上升等等。编辑同志看了认为,这篇稿件是一个一般会议新闻,不会引起读者多大兴趣,是否采用很值得研究。但是,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7.
新闻角度是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对观察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认知。如果选择的角度过于平淡无奇,新闻就会没有新意;如果选择的角度新颖独特,写出来的新闻就富有感染力,所以我们新闻创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18.
通俗地讲.新闻是写别人和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写了自娱自乐或束之高阁的,因此就得考虑写出来的稿子能不能发.发了别人爱不爱看,因此就不能光在自己这个角度考虑写完就拉倒,还得不时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下力量写好会议消息李文海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关键问题是提高消息的质量。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到对会议消息的改进。事实上,任何新闻媒介都非常重视会议,读者厌烦的是空洞无物的会议消息,而不是会议新闻。因此,要下力量写好会议消息。会议消息不一定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20.
读报札记     
坐在有空调的房子里采写出来的新闻出了房间后,如同人一样也是怕热怕冷,易患感冒的。一手拿钱一手写稿写出来的稿子,纵然上了报也能从中闻得到铜臭味。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越深,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反映生活的力度就越大,越能感染读者。生活中没有正义感的人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如同他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关心一样,读者也不会关心其作品。一些名记者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名作,关键在于他们是在用心写新闻;某些一辈子也写不出好新闻的记者,只是用手写罢了。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白开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如同白开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