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4,(9):40-40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7月26日,首批中国新闻社.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至此,在台湾驻点采访的大陆媒体·已达5家,即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2“日抵达台北驻点采访的中新社记:者为该社港台海外部副主任董会峰及记者曾嘉。里工里上工二二工义上」七二」匕二七习址J七J七J屯J‘J址J址)首批中新社记者赴台驻点采访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二炮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短则20来天,长则2个多月,常常走的时候穿着军大衣,回来时只穿单军装。在家过不了几天,当新的精神和任务一来,又得赶紧下部队采访。家中之事,根本无心也  相似文献   

3.
张健 《新闻窗》2007,(3):57-57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十分必要,而采访中的某些环节同样不可忽视,也是决定新闻成败与否的关键,比如倾听。现今许多缺少经验的年轻记者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在采访中,提问需要动脑筋,记录需要找诀窍,坐而听讲还不简单吗?”实践证明,倾听并不简单,它是新闻采访技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5.
姜新 《新闻世界》2011,(11):43-44
大牌明星是指行业的翘楚、领军人物。对于明星,尤其是大牌明星甚至大腕等,记者都想写出独家新闻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提升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但明星的光环和资源的稀缺使得省级报媒记者很难采访到,尤其是独家,更不要说最基层报媒的县市报记者了。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采访经历,归纳出“我来帮您忙”法、正面不成迂回法、见机行事“导游”法等五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  相似文献   

7.
李习文 《军事记者》2007,(11):31-32
部队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有经验的记者或新闻干事一到基层,在连队走走,跟官兵聊聊,就能抓出一篇好新闻来。可是,有的记者或新闻干事在基层采访的时间不少,座谈会开得  相似文献   

8.
基层电视台记者是电视台联系民众以及社会的基础性力量,而现实采访受阻事件频发,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基层记者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本文就以基层采访受阻原因中记者的主观性素质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到8月.我同编辑部的同志们分别到基层进行了几次调查研究和采访。通过这几次采访,让我找回了当年当记者时的感觉.体验到了那股激情、那种兴奋和那样的意境。最深刻的感觉是:下去走走,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10.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05,(2):37-39
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从业9年来,与我形影不离的是采访本和笔,让我随时都能把看到、听到的,那些令人激动难忘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3.
李月锋 《新闻记者》2004,(12):67-68
这是4年前的事。那时,我任河北《广平报》(县报)的总编辑,每天要处理一些通讯员来稿,陪同上级媒体记者到基层采访。其间,亲历过有关"假新闻"的三件事,颇有代表性,让我难以忘怀。今罗列在一起,公诸各位同仁。在地名上钻空子我在广平县工作多年,足迹遍布全县169个村庄,不仅知晓各村的全称(当地方言、俗语往往把村名简单化,如西李白营,俗称"西营"),还能准确说  相似文献   

14.
熊亮 《声屏世界》2005,(12):22-22
我作为一名在电视新闻一线的记者,对于在电视采访中克分发挥口语的魅力取得采访成功有着很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记者职业在百姓眼中,既神秘又威严,因此在百姓心中对记者充满了敬畏。当记者下到基层进行采访时,常常受到的是较高层次的礼遇。然而,也有记者在采访中,被冷落,被拒绝,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记者本人在与被采访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失误。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作为交流中的主动方,记者要能够驾驭采访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都是第一次打交道。在采访前,双方的人际交往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为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记者必须要与被采访对象由开始的彼此无关,到逐渐引起对方的关注,直至产生情感…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点,作者在县级宣传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整天与上级新闻媒体打交道,他们来县里采访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也特别多.上级记者来了,需要你带领记者去采访,如何帮上级新闻媒体采访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亮点?作为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认为应把握好"三点".  相似文献   

17.
15年广播电视记者生涯,我写过上千篇的稿件,采访、谋篇过程中,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多都因"新闻"的兴奋而忘却,唯有三次刻骨铭心的采访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 在采访对象心理场中,记者形象是环境("E")构成的主件,但并非其全部构件,影响其心理的环境因素可谓林林总总.在某种情况下,有些因素有可能代替记者形象而成为影响其心理场的环境主导.比如,某受访者碰到了一件非常不顺心而又不愿声张的事,哪怕来采访的是金牌记者,也会成为其心理区域"应回避的目标".因此,要提高采访效率,还必须关注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0,(17):35-35
8月8日,深圳报业集团首批驻台记者启程,赴台湾开展驻点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20.
陈晓林 《新闻前哨》2000,(11):31-32
著名记者艾丰说:“人民记者决不是生活的消极旁观者,他不仅是生活的记录者,而且是斗争的参加者。不仅用发表报道参加斗争,而且就在采访过程中,也应以主人翁的身份适当地参加斗争”。这种直接干预生活的采访方式,通常被称为介入式采访。介入式采访需要记者采访的深入程度大大加强。记者将自身融入生活,融入事件,所采写的作品有现场、有过程、有深度、有感情,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和记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介入式采访不仅是个采访方式的问题,它同时也反映出记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努力为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