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弃我取     
<正>1.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做相国,推行变法,政治上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经济上实施"尽地力"、鼓励农耕的政策,促进社会生产。2.李悝还实行"平籴(dí)法",即国家在丰年时以平价收购余粮,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大大有利于农民和发展农业。3.当时有个大富商名叫白圭,是一个很善于观察时机变化的人。他从李悝的经济改革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贸易致富的理论,叫作"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相似文献   

2.
李克即是李悝。《汉书.古今人表》记李克、李悝为两人,承此说者引《韩非子.难二》李克的言论,不仅不能证明李克与李悝不同,反而更让人相信李克、李悝是一个人。李克作为子夏门下政事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鼻祖,具有亦儒亦法的双重特点。钱穆说"法原于儒",从政事之儒产生前期法家也是历史的必然。李克曾任魏国上地守,后任中山相,在魏文侯晚年和武侯前期任魏国相。相中山是相魏的前奏,治魏"尽地力之教"著《法经》,是治中山的扩大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悝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其变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变法的成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深入而精审的分析,充分说明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从慎到的"人莫不自为"的人性出发,阐述了其"权重位尊"的势论、"君逸乐而臣任劳"的术论和非圣贤等思想,揭示了慎到是从李悝、商鞅、申不害到韩非的承上启下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李悝是否曾撰《法经》一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疑案。曾有学者从考证此事不见于秦汉史籍记载,推断李悝撰《法经》的说法最早可能出于南朝时,并认为其真实性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而从《法经》所谓的“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重地违背了李悝所处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从春秋到战国的诸多政治家虽然对法律制度有很深的研究,但都没有人留下类似《法经》的专门法律著作;以及《法经》“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编著体例,与春秋战国到秦朝所制订和实施的法律制度“诸法异体,民刑分离”的编著体例全然不同等情况看来,李悝是否曾撰《法经》,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改革浪潮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开改革风气之先的是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而李悝变法中最受人称道的措施,是“尽地力之教”。本文试图对“尽地力之教”的内涵、得以成功的条件、在历史上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尽地力之教”的内涵古籍中不乏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的记载,但对其具体内涵,往往语焉不详。比较而言,描述稍为详细一点的要数《汉书·食货志上》: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历经了从弱到强的过程,其中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身为一国之相的李悝可谓功不可没。他不仅在制定国家律法、管理经济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而且在统计方面也有独到的认识,在古代经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负数     
《中学生数理化》2004,(10):22-22
公元前2200年前,我国李悝(kui)在算账时曾出现了这样的记录:“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1050-1500=-450)。”这里“不足”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负数,当然,当时李悝对负数没有明确的概  相似文献   

9.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法家学派创始人,其“尽地力之教”和“平籴”的经济思想分别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探讨了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虽然现代中国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却同属小农范畴。因此,李悝的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徒木立信     
中远 《良师》2011,(2):46-46
商鞅又名公孙鞅,卫国人,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 商鞅年轻的时候很有志气,学习非常勤奋,喜欢研读法律。他把魏国李悝写的《法经》,读了千遍万遍,读得滚瓜烂熟。  相似文献   

11.
林志聪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中国古代民权对官权的监督制度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首创举报制度,举奸揭凶、惩污治吏,在偏僻的街道设“蔽竹”,检举人可以把写有检举信息的竹简投进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2.
最早的负数     
公元前2200年前,我国战国时人李悝(kui)在算账时曾出现了这样的记录:“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1 050-1 500=-450).”这里“不足”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负数.当然,当时李悝对负数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却为后来负数概念的出现提供了来源. 负数概念最早出现在《九章算术》这部书中.《九章算术》是我国西汉(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编成的一部古典数学著作,全书分九章,包  相似文献   

13.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6):I0002-I0002
6.商鞅一、生平介绍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中期政治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卫国贵族,名公孙鞅,亦名卫鞅。因有功于秦,秦孝公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州市)15邑,号为商君亦称商鞅。李悝、吴起的变法活动给予他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少时喜读刑名之学,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干的人。最初,他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痤手下做小官,深得公孙痤重视。公孙痤临死对魏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李悝、商鞅及《管子》一书中的农本思想进行了分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研究和把握古代的农世思想和农业政策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发生了显著变化,铁器已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得到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发生变化,旧的生产关系无疑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因此,社会变革先后在各国进行。如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更新,韩国有申不害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臣相李悝为保证建立地主政权稳固 的物质基础,进行了财政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 力的发展,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7.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正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12卷本《李镇西教育作品》,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名家李镇西是如何"炼成的"。其中既有李镇西未来班的教育实验,也有李镇西生活化的课堂求索;既有李镇西的演讲录、阅读史,也有李镇西的精神发育史与思想发展史。这套书,较为完整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李镇西;阅读这套图书,究竟能给各类教师带来什么?一、为新教师发展提供指南针读李镇西班主任工作案例,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在手把手地教导你。他的教育案例,涵盖了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445年 魏文侯即位,任用李悝,实行变法 公元前403年 晋国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三家分晋) 公元前386年 田氏代齐  相似文献   

20.
关于商鞅变法的史例我最近阅读了一些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史记·蔡泽列传》、孔子的《论语》,还有法家祖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很多史料。有很多史料上讲商鞅是老子的学生,或者是荀子的学生和门徒,这些我都存有异义,因为老子的道家讲究"遵循自然,无为而治",荀子讲究的是孔孟之道,以"德、礼"治国,道家和儒家之理念并没有在后来的商鞅变法中体现出来,可见商鞅是老子或者是荀子学生或门徒的说法是令人不敢轻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