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执政合法性是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认可、支持。中国共产党最初获得执政合法性是建立在革命合法性基础上,是历史的、人民的选择。21世纪,中国共产党处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申,其执政合法性面临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和功利价值等方面的新挑战。面对新挑战,中国共产党要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功能,强化社会利益表达和整合功能,继续保持经济不断增长,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以维护其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付颖 《林区教学》2008,(1):37-39
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稳固直接关系着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深厚基础本质上就是来自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应根据形势的发展正确认识现阶段执政合法性基础,在意识形态及民主政治上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一个政权执政的绩效、社会意识、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及三者的良性互动是政权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面临新的考验,党维护执政地位丛须巩固经济基础、拓展政治基础,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面临重重危机,列宁审时度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应有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开拓与维护俄共(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努力发展经济,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绩效资源;强化思想教育,充实执政合法性的理论资源;探索制度建设,开发执政合法性的制度资源;加强党的建设,丰富执政合法性的组织资源。以此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也为无产阶级政党积累了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5.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中心,执掌国家政权是政党活动的根本目标。任何政党长期执政,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政治体系的执政力量。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在党执政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党要能长期有效地执政,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而增强执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苦难意识、翻身意识,在民众对旧社会憎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热爱的情感。当然,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虽然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在政权建立初期是一种既有效又廉价的合法性资源,但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执政合法性主要依赖于四个原则的检验:历史使命原则、治理效度原则、社会理想原则、治理方式原则。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其实是中共在以上四个原则要求下不断积累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一种外在表现。在历史使命原则的规定下,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依据实践的要求作出了不断的调整,客观来说表现为中共在自身发展与社会实践要求之间寻找结合点的过程,其本质则是中共不断积累执政合法性资源,谋求执政合法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努力寻求合法性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提出了权威和秩序上的双重诉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合法性危机问题,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影响力,从而确保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持久。“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恰好能够解答这一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维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拥有丰饶的合法性资源是任何政党长期有效执政的基础和前提。面对“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流失与异化,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气魄、战略家的远见和智慧,从意识形态、政府治理绩效以及制度规范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进行了切实的维护与重构.从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有效执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执政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基本要素,是执政者“合法”行使权力或施行统治的重要前提,也是法治得以维系的条件。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原有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流失。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必须依法规范执政党的行为,建构依法执政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政党制度权威面临各种挑战:政党制度权威的历史合法性逐步减弱;世界民主化浪潮对我国政党制度权威造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遭遇思想多元化的樊篱.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1957年-1977年的波折对我国政党制度权威造成的深远影响,也受到个人权威和领导权威的制约;既是将政党制度权威等同于执政党权威的直接后果,也受到“政府失灵”和“绩效困境”的影响,而腐败现象的蔓延更加剧了政党制度权威弱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legitimacy)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指的就是民众对执政党或政府的自觉拥护、支持和认同.合法性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能否继续执政的根本性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的合法性基础进行历史考察,可以概括出不同历史阶段上其合法性的主要表现为:革命合法性、意识形态合法性、领袖魅力合法性、经济绩效合法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两点基本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政治体系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大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这种危机如果不能加以消解,就会导致政治体系的崩溃.文章通过民主、政绩两个维度,对当今世界不同政体合法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如何构建政治合法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是释读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的有力工具。从本质上看,转型期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凸显源于社会化系统变迁对合法性存在状态提出的结构性挑战。社会转型中政治合法性的民众基础、精神特质、实践形态及评价标准均发生了面向现代社会的嬗变。因而“重建”构成了合法性维护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15.
政治合法性是公民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及具体的感受对现存的政治体系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政治合法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民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在政治变迁与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终究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合法性危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国政治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顺利与否以及政治发展的获得。而作为近代公民实现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对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以及政治系统的健康发展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拓展与执政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思维、政治意识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政治思想文明的重要标志和重要表现。政治合法性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着一种政治统治权的权威与效能,关系着它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有着其根深蒂固的合法性基础的。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由党的先进性、道德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优势、卓著的政绩、宪法确立的执政地位所构成。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拓展与执政能力的提高,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根本需要。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其执政能力的基础,巩固和拓展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条件和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党的合法性基础的拓展和巩固又有赖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本身即是对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的拓展和巩固。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使命,与党的政治价值观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任何政治动员或建设行为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否则就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也就不具备合法性。所以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党的政治价值观的建构,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就是始终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相关矛盾开始凸显,党和国家政权面临合法性问题,对此,我们党展开了维护和拓展合法性的伟大实践。文章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为背景.从大力发展生产力、民主化和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健全公共权力约束机制方面总结我们党在合法性构建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维持和强化合法性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把"合法性"概念置于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相分的框架之内,对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进行析解,是一个基本的理论课题。基于政治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及意义,揭示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权威合法性之困境,指出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确立国家权力、国家行动能力和国家权威的限度,以期政治权威合法性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