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05,(6):26-26
拳谚云:"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由此可见身法、步法在武术中的重要性。身法步法灵巧敏捷,进退闪避自如,才能在防守时避开对方进攻,在进攻时不失时机地向对方进攻。身法、步法纯熟巧妙,就能在实战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而更好地克敌制胜。吞、转侧等身法运用得当,再配以适当的手法,便能将对方的攻击引进落空,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因此,练武之人,先要将身法,步法练好。下面我便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场地:在泥土地或草地上画一  相似文献   

2.
祁美娟 《精武》2006,(12):32-33
少林之拳式,以五拳为最著,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此五拳者,各有其妙用。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龙拳练神,精而习之,不难有龙行虎奔之效,而且获祛病延年之益。综五拳之手法,共一百七十三手,依少林技击术功夫之次第,须与一切普通运气使力,及各种马步手法等,俱习之娴熟,而后始可练习五拳术。至五拳之次第,以虎豹为先,蛇次之,鹤又次之,龙拳则最后,盖以龙拳之使运,全用气功为、王,周身夭矫如游龙之行空,所谓骨节通灵身心手足,均一气贯串,上下相印,然非数年功夫不易到此境界。据少林师法巨子所传授,谓少林自明季以后,已由释宗而与道术相参贯,即如五拳之气功,其中已十分之九系道家修养功夫,可谓释道合并之征矣。  相似文献   

3.
谢永广 《中华武术》2007,(10):60-62
1、扎实的基本功是意拳散手训练的有力保障练好散手,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意拳散手本身就是意拳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意拳的基本功在散手中的主要体现是发力。主要包括各种拳法、腿法、身法(身体瞬间的移动)及步法(脚蹬地时瞬间的用力)的发力。关于意拳散手各项基本功发力训练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  相似文献   

4.
余拳招术探     
陈平秋 《精武》2007,(8):38-40
在余拳特殊的训练后,已经奠定了相当好的武功基础,可以说,招术也许不太重要了,但余拳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技击内容,主要通过步法、身法、手法、腿法表现连环和立体攻防的特点。步法除了前面说到的扭步,还有盘根步、蛇行步、龙云步、以及跟步、跪跟步等。关于步法,我在其它文章里较全面地介绍过武术中用的各种实战步法,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只简单比较余拳和普通门派在步法运用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郭树璞 《武当》2004,(8):7-7
武当拳身法示要,是节选于我老师河北省沧州有名武师郭晋武讲的武术秘诀。老师讲,武当拳法在与敌搏击时,身法最为重要。身法之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躲避得机,起落如式,变化迟速,不失其矫捷敏快之法。如是,法术完备,应用得力:拳谚日:“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为闪,何为  相似文献   

6.
一、意拳拳法击打沙袋概述意拳拳法击打沙袋训练是意拳散手的辅助训练,它不但是身法、步法、拳法等各项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还是提高肌肉爆发力、体能素质和手指腕部承受巨大撞击能力的训练。当然如果我们只用打沙袋来代替意拳各项基本功训练,那可就与练习意拳背道而驰了。意拳强调以精神假借,意念诱  相似文献   

7.
李慎强 《武当》2005,(4):10-11
太极先天法太极先天法是由静生动之法,又称肩灵术、附魂术、神拳术。实是由道门扶乩法术而来。但由于在修习此法前,已经练习了许多玄门的拳法招势、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等等,若无旁门法术杂入,由静生动打出的就是一种自由组合的拳法,故称神拳术。是经络内气运行的外在表现,可以以此检验练习者所修习的功境层次,以便能够因材施教,属教  相似文献   

8.
《少林正宗练步拳》为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通用教材,根据四川民间拳术“龙拳”而易名。民国20年(1931年)春,央馆编审处第二任处长吴志青,将刘崇峻顾问之“龙拳”整理成文并自作示范图像交由上海大东书局正式出版且易名为《少林正宗练步拳》。  相似文献   

9.
《少林正宗练步拳》为旧时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期教授班通用教材,根据四川民间拳术"龙拳"而易名。民国20年(1931年)春,央馆编审处第二任处长吴志青,将刘崇峻顾问之"龙拳"整理成文并自作示范图像交由上海大东书局正式出版且易名为《少林正宗练步拳》。1972年底,笔者偶遇旧时央馆教习、年已69周岁的罗玉(1903-1979年)老师并向其学练传统武术拳械,而"龙拳"则也在所学之中。去岁某日,笔  相似文献   

10.
高树山 《武当》2024,(1):31-33
<正>二十四柔身法又称二十四柔身功,是混元无极修身法中的基础功夫。既有开发身体机能的作用,同时也为后面的二十四鹤鹿同春法、三十六金蟾功等的修习打下基础。法虽简而效宏,不可不重视,是本人在多年的修习中形成的初级柔软功法。当然,我42岁开始修习软功,不同于少年开始练的童子功,有许多动作是做不到太高水平的,但相比于42岁之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一则说明“成功永远在路上”,二来也符合“无人能达其极”的混元无极之理。现在把它整理成图文,供有缘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沧州劈挂拳     
郭长生(郭燕子)传教的沧州劈挂拳,实乃一束武林奇葩。此拳术包括“青龙出水贯长虹,舒展潇洒身法捷”的青龙拳;“辘辘翻车,蜿蜒蛇行”的劈挂慢套;“起落钻伏,似墨燕点水”的劈挂快套;“朴素浑厚,刚劲饱满”的炮锤和“疾行高跳,惊心动魄”的挂拳等五个套路。  相似文献   

12.
(四)直拳接拍手 [动作]甲用左直拳攻击己上盘,乙左肩后撤避开来拳,甲迅速上右步用右手拍击乙面部(图25、26)。 [要点]上步快,拍手疾。 [用途]拍击乙面部。 [练习方法] 1.配合步法、身法练习直拳接拍手,可以击拍树叶、飞虫等物。 2.用直拳接拍手击打沙袋和手靶。 [分析]乙撤肩防守后必然恢复常态,甲趁乙回转但还未恢复常态时,用拍手攻击己面部,效果较好。拍手是上弧线进攻手法,能避开乙放在胸前的拳。 (五)摆拳接摔手 [动作]甲用左摆拳攻击乙面部,乙用摇闪避之,甲待乙刚抬起头时用右摔手攻击乙面部(图…  相似文献   

13.
曹广超  刘汉军 《精武》2007,(6):54-56
梅花拳的根基是五势,五势是人体最基本的姿势,它为静止的拳势可当桩练,又可缓可急的串连起来演练,它是初级的技法,也是高级的内功功法。不仅锻炼了手眼身法步,还修习了内功以温养身心,练气练神。在此只介绍一侧的练法,另一侧相同。  相似文献   

14.
经常进行武术骰练的人都知道,“劲”从拳术术语上讲称“拳劲”“爆发力”。所谓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走步,发拳等训练都是为发力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练习发力,确保有力可发,就必须要通过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训练,待有一定基础后,才能专门从事发力的练习。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把力发好是不容易的。意拳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性,要系统地按照意拳的训练方法训练。例如“站桩”既能培养浑元力又是拳术的基本功;“试力”就是把站桩所求出的力量,通过放大和移动进行强化,把力试出;“走步”是意拳的实战步法,要求身法、手法、步  相似文献   

15.
步法在武术套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法在武术套路中的应用邱建华,田志明,鲁国庆,段章丽,李霞1步法的种类武术套路中步法运用广泛,一般常以行进间的步法或相对固定的单脚步法为主,连接各种手型、步型、手法、身法、腿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动作和各种器械的方法。1.1行进间的步法主要有击步、...  相似文献   

16.
李慎强 《武当》2004,(6):11-14
习者在对清虚自然太极拳的手法(阴阳手)、步法(五行步)、身法(混圆球)和功理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按照现代练拳的习惯,都会急着学习套路器械等等内容。但在玄真神剑门修真次第中.却非常人想象的那样去练套路,而是练习单操手。什么原因呢?清虚自然拳只是整个玄剑门修真体系  相似文献   

17.
山石 《武当》2005,(8):29-29
赵堡太极拳代理架有七十二式,由于入室弟子的拳式是师父在传授中掐尺等寸手捏手教出来的,故此架又称为“尺寸架”。尺寸架之理论指导以赵堡拳谱《九要论》为圭臬,一招一式都有一定的位置,非常严格。由于历代大师及成手皆得益于尺寸架的锻炼,故必须提及尺寸架的规范行拳路线。今限于篇幅,仅以起式和金刚三大对为例,晓以尺寸规矩,以谂天下同道。尺寸架的一举一动,身、手、步都有它的准确位置,如做不到,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身法、步法、手法的配合位置。  相似文献   

18.
陈广路 《精武》2008,(12):11-13
绵掌拳对打第三手注:三手对打手法步法虽然不多,但动作、步法、身法必须协调配合,请练时细心体会。双方虚步右腿下坐左手腕相接,攻方(着黑衣者,下同)右手挑守方左手,左腿上步成弓箭式,左手立掌击守方心窝,守方撤左腿,右手用两指拨开攻方手(图1,图2)。  相似文献   

19.
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五虎抱头,为心拳身法总体法则之一。头可领全身之劲,鸡腿、龙身、熊膀、鹰捉必须在虎抱头的领起全身之劲,才能发出心拳的整体内劲。拳经云:头颅起枕骨,讲的是在盘艺时,必须脑后枕骨上起方可领起全身之劲。但起不是僵硬的起,拳经云:软脖颈,身如碑,三  相似文献   

20.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