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又是风格独异的报刊编辑。但长期以来,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经常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探析的焦点,而他作为副刊编辑的一面却很少有人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史实为依据,对其在《大公报·小公园》(以下简称为《小公园》)副刊的编辑实践作以系统梳理,以启迪今日之编辑出版人。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副刊,始于何时,缺乏考证的癖好和功力,无从说起,但现代报纸的副刊,却有不少是长留人们记忆中的。其中佼佼者,《申报》的《自由谈》,有鲁迅先生的加盟,尖锐犀利,海派的泼辣味十足;《大公报》的《大公园》,有萧乾、沈从文的操持,文采斐然。更不用说,《京报》副刊连载的《阿Q正传》,成为现代文学史必提的现象。 这还都是三十年代的往事,四十年代仅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国统区还有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发表过不少名流名文,成为抗日舆论的中流砥柱;在根据地有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宣扬抗战新气  相似文献   

3.
著名报人、作家萧乾先生曾说:“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有的特色。”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报纸副刊对文学史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说起《新民晚报》,人们自然会想起《夜光杯》;提起《花地》,人们自然会想起《羊城晚报》。一张报纸和它创办的文学副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天津日报》的文学副刊《文艺百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富有地域性和鲜明风格的文学副刊为这些地域性的报纸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党报文艺副刊是党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党报质量与声誉的重要方面。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  相似文献   

4.
赵洪星 《青年记者》2017,(14):116-117
萧乾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翻译家.尽管有着多重身份,但记者一职对他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1933年,萧乾从辅仁大学英文系转到燕京大学新闻系,选择了“跑江湖的旅行记者”事业.1935年7月毕业以后,萧乾即受沈从文、杨振声的推荐进入《大公报》,这是萧乾“一生工作最久的地方”①.作为一名编辑,他相继负责了天津及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然而,萧乾更希望通过在《大公报》的工作扩展自己的视野,因此他迫切地希望外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萧乾的新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佳 《新闻大学》2004,5(2):37-40
提起沈从文,人们往往想到《边城》,想到《湘西》,想到他不朽的作品和他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沈从文与《大公报》这份闻名遐迩的百年大报,特别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不解之缘,却较少为人们问津。本文试图梳理沈从文编辑、支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段历史。 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缘分不仅仅在于一个多  相似文献   

6.
向敏 《编辑之友》2006,(6):77-79
绪言 《大公报》以"四不"方针和"文人论政"而著名,它的"社评"、"通讯"、"星期论文"和"副刊"深受时人的好评,被誉为"四绝".而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以下简称《文副》)作为《大公报》副刊的一种,被研究者认为是《大公报》诸副刊中学院气最浓的一个,"多为文学界大师们的宏论"[1],萧乾先生也曾说《文副》"登过不少精品"[2],创立初始就吸引了一批读者.《文副》存在了6年,共计出版了313期,在短命报刊泛滥一时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得享天年者.作为出版史和编辑史的一个案例,其盛衰兴亡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9.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比较文学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兼顾创作本体论,主要从小说的叙事立场、主题、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系统比较俄罗斯乡村散文派作品与中国京派乡土小说,在俄罗斯乡村散文派作品中,主要以拉斯普京、阿斯塔菲耶夫、舒克申的作品来分析;在中国京派乡土小说中,主要以沈从文、废名、芦焚的作品进行研究.文章阐述贯穿两个小说流派创作的总体主题与美学特质,分析二者的异同以及呈现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兴 《北京档案》2012,(10):48-50
历史上的北京文人之所以那样从容自在,或因其精神气质与皇城古都的阔大空间相匹配,是"庄严宽大的北京城"使他们猛然地"扩大了胸腹",但北京除了巍然挺立的宫殿城墙、既长且宽的通衢大街之外,还有幽静轻松的文化园地。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北平,北平顶好的地方是公园",北京公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一、公园:文人心态的一种空间映像沈从文一贯被视为京派作家。1930年代的沈从文在文坛正式挑起了京海之争,他对北京和上海的情感反差一直延续到晚年。1950年代的沈从文在《物质文化史》中  相似文献   

12.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13.
正1991年2月1日,萧乾写了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河口遇险——并怀施公蛰存》。1938年夏间,他从上海赴昆明,有一天,突然接到《大公报》胡霖社长的电报,要他火速赶往香港,协力开创港版《大公报》。路费也汇来了。萧乾想找一位旅伴儿,随后就听说施蛰存要回趟上海。于是他们就结为旅伴儿。一路上相处得十分融洽。施先生曾被封为"海派小说界的大师"。萧乾则算是"京派的一个小萝卜头"。河口遇险第一晚他们在开远的一个旅店  相似文献   

14.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10,(6):102-102
不久前,诗人、文学评论家樊发稼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副刊切忌搞“小圈子”》,该文以“台湾报纸副刊几乎引领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副刊成为文学青年步入文坛的入门券”为切入点,指出目前我国报纸副刊“办得好的、卓有特色者不多”:历数副刊“重名家”、搞“小圈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呼吁“报界从业者深思之,以求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5.
1935年7月,一名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新闻系大学生接管了《大公报》娱乐副刊《小公园》的编辑工作。当他看到“副刊在创作上不能与杂志竞争,而杂文的路又不甘走时”,就决定他的副刊“必须奔向一个对读书界可能有重大贡献的书评——一种比广告客观公允,比作品论浅显实用的文字”。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  相似文献   

16.
京都访萧乾     
不久前,文汇报记者沈吉庆在北京访问了著名作家萧乾。萧乾以文坛前辈的身份向沈谈论了他对新闻、文学、艺术的深邃见解。《京都访萧乾》一文,详细记述了萧乾的这次谈话,已经萧乾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文学副刊普遍存在格调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在情感观念上的起伏变迁视而不见,认为小小的副刊无法担此重任-而对生活中的小情调、小情感,却极尽铺张与渲染.这显然是文学副刊的误区,要让文学副刊真正成为反映社会文化思想的标尺,就要求编辑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副刊,在革新求变中为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1928年到1949年的22年间,沈从文先后创办并经营过《人间》、《益世报·诗与文》、《红黑》、《观察报·新希望》等报刊,主编或参编过《大公报·文艺副刊》、《小说月刊》、《益世报·文学周刊》等17份报刊,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编  相似文献   

19.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一九八五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相似文献   

20.
如何办好党报文学副刊在新形势下,文学副刊、特别是党报文学副刊如何明确新的价值取向,促使形成新的办刊作风,运用新的办刊手段,以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和引导读者,体现党报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秦继东在《党性·新闻性·文学性》一文中提出以下的意见。一、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高度统一。党报文学副刊,必须在政治上牵引一个地区的文学走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