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欹器满覆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研究欹器这一种失传古器,识读古文,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之美,同时,探究它的奇妙背后的物理原理,进一步设计并制作出它的模型。【教学过程】一、历史文化欹,音qi,意"歪斜",欹器是古时一种灌溉的汲水罐器皿,但有一种奇妙的特点——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译意为:空时身形歪斜,倒入中量水时身形自然端正起来,倒满水时器身突然翻转将水倒出。"欹器"最早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宥  相似文献   

3.
焦稳婷 《学周刊C版》2010,(12):144-144
欹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欹器有一种奇妙的本领: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欹器的原理对于高中物理“重心”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在本文中,我做出其模型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4.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但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陈坤 《中学物理》2012,(9):68-69
在璀璨的华夏瑰宝中,曾经出现过一种称为“欹器”的奇特陶器,它腹大、口小、底尖并带有两个提耳.史书《孔子家语·三恕》中记载:它“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也就是说,欹器空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一半水的时候是直立的,装满水后又会翻倒.由于它与儒家“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契合得很好,因此古代有人就将其置在桌右,作为警戒之器,鲁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安半坡出土了一件距今超越5000年的尖底陶器,如图1所示.这种陶瓶口小腹大,有两耳在瓶腰偏下的地方,底尖,若用两根绳子系住两耳吊起瓶子,就能从井中取水.试分析人们是怎样利用尖底陶瓶在井中取水的.  相似文献   

7.
"巵言"既是《庄子》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庄子》言说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庄子·寓言》中,"巵言"之义多由"巵"之义引申而来。历代关于"巵言"义的解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因"巵"声求"巵言"义;由"巵"义得"巵言"义。其中有确切结论,也有附会之说。经考释可知:"巵言"义应由"巵"的"圆(酒)器"及"欹器"之义综合引申而得。  相似文献   

8.
康艳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110-112
半坡型彩陶文化是仰韶文化中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器形丰富,多见圆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细颈瓶。彩陶器的装饰纹样采用散点式构图,"鱼纹"和"人面鱼纹"以及由鱼头、鱼身演化而来的几何纹是半坡类型中最具特色的彩陶纹样。半坡型彩陶器造型规正,纹饰简洁生动,富有浓郁的原始气息,是当时经济、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同时反映了原始先民质朴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9.
说“卮”     
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其种类不一。有底下有孔的漏卮,其外泄的特性使“漏卮”一词成了利权外溢的象征。还有一种侑卮,也就是所谓的欹器,这是一种“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苟子&;#183;宥座》)”的酒器,古代帝王用它来戒骄戒满。而由于它的随物而变的特性,又使它染上了随和人意,毫无主见的含义。原出于《庄子》的“卮言”一词,比喻无主见之言,一直用到今天,常作为对自己作品的谦称,含有“漫谈”之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书法以韵取胜,骨气风神兼备,意拙实巧,形体清劲而丰腴,秀美而挺拔。主张书宗《兰亭》,遗貌取神,不拘于形体,学其韵味,欹侧反正,秀逸洒脱,体势开张,伸缩聚散,气息奇奥高古。一改百般装饰的"媚妍"之书风,脱俗、率真之气跃然纸上,呈现中和之气、名贵气象。山谷书风影响广泛,文征明、徐文长、郑板桥师承逸势奇状,意韵、纵横有象。  相似文献   

11.
《少年科学》2013,(12):16-17
考古学发现,半坡遗址的陶罐内发现类似白菜的种子,于是有人说中国人吃白菜的历史超过了6000年,比吃稻谷的时间还要长呢。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尖底瓶的错误认识和理解一直未能得到澄清;最近几年,这种错误认识和理解已经进入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此情况亟需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尖底瓶之谜“解谜”“揭谜”的时刻到了。建议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审议尖底瓶问题或重新实验、研究,改正教材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鸟纹图案出现于商代,而关于青铜器上的鸟纹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对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进行分析,可知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大多呈现为写实形象,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鸟纹图案趋向图案化、抽象化;对青铜器鸟纹史前渊源追本溯源,发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鸟纹与商代青铜器鸟纹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特级教师靳家彦《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行吗?师:什么问题呀?说出来我们听听。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  相似文献   

15.
《病梅馆记》起于梅之曲直、欹正、疏密,应以直、密、正,承以欹、疏、曲,终于正、密、直。有人就认为,这样显然没有做到几个义项的语序应受第一个句子语序的制约,产生了语序不合理的毛病。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16.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尖底瓶作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中造型独特、功能明确、设计制作巧妙的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虽然其流行的地域局限于黄河的中游、上游地区,也仅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比较多见,但尖底瓶器形与功能的变化、流行区域范围的局限等特征却对研究造物艺术的规律性问题与对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小凡 《考试周刊》2007,(28):142-14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由于其以明朝阁臣而入清为仕,他的书法长期受到冷落。王铎的草书横卷,往往点画劲健猛利,飞腾跳掷;字形欹侧错落,姿态新奇;气势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强烈。王铎以圆转寓方折、迟涩寓畅达浑然一体的笔法,酣畅淋漓、虚实浑然的墨韵,结构纵横跌宕、一泻千里的奔腾气势,被后世奉为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18.
西亚哈拉夫文化(前5 100年~前4 300年)晚期彩陶盘纹饰有表达立杆侧影、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十二月历法内容者,其源头在中国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证明前4 500年炎黄杀蚩尤后半坡类型先民有远徙西亚者;哈拉夫文化及受其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中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如"拣骨葬""牛崇拜"、尖底瓶等也可能进一步佐证这种认识。哈拉夫文化结束后即转入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的来源目前仍不清楚,但有人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哈拉夫文化晚期彩陶盘纹饰内涵表达及其他相关文化因素为这种认识提供了一种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李鸿显 《考试周刊》2010,(36):45-46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相似文献   

20.
万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古文化遗址名闻遐迩,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野生稻、栽培稻植硅石标本以及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割穗蚌器等磨光石器和饰纹圆底陶罐。这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提前了五千年,万年因此成为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万年的教育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宋至清代就有南溪、石洞、斛峰等24所有影响力的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