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播音主持艺术批评是对与播音主持艺术相关的一切人员、活动、作品、理论、现象、思潮等事项的解释、分析、判断和评价.播音主持艺术批评既有一般批评学的范式共性,也有自身特性.展开对播音主持艺术批评共性与特性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凸显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独特性、揭示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播音学走过了半个世纪,发展很快,而播音批评学未能很好跟进,还没有走向自觉.其表现为:研究对象不确定、研究方法不系统、研究人员不稳定、学科体系不完善、批评原则不定位、基本概念有争议、学科地位不明朗.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播音批评学都处于零星而杂乱状态.对此,必须树立自主、受众、文本、前瞻、大众、全息等多维意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调整批评指向、更新批评思维、多元批评视角、整合批评平台、充实批评队伍.  相似文献   

3.
杨涛 《现代传播》2004,(3):128-129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播音学的建立,为中国播音主持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恰恰是在这十来年中,中国的播音主持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创作的空间,到表达的维度;从形式的多样,到内容的深化;从新闻的真实,到艺术的唯美;从实践的探索,到理论的升华———播音主持作为一个学科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然而,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至今仍有一个非常大的缺撼。那就是播音主持音像资料的采集整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播音主持史学的研究、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都离不开播音主持音像资料的积累。播音主持音像资料的采集整理是中国播音学丰富、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孟宪林 《传媒》2019,(2):83-84
近年来,我国播音主持教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研究成果对播音主持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我国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实际,分析了我国播音主持教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建立播音主持教学论的可行性,提出了构建我国播音主持教学论的设想,并具体论述了播音主持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学科基础以及研究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专业,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专业.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不同学历层面、不同视角、不同历史时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认知有所区别.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应顺势而为,建构大传播的格局,以传播学的视角来重新思考和定位,从而进一步拓宽专业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方利 《视听纵横》2006,(6):88-89
电视主持个性化是近年来播音主持业界和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也是播音主持实践中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但以往的研究讨论较多停留在播音主持的领域和主持艺术技巧的层面。本文认为,当前讨论电视主持个性化问题,必须从主持理念的创新转型、电视品牌化发展战略等背景和视野出发,把电视主持作为电视传媒形态核心要素从整个电视传播创新转型的层面进行审视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得播音主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播音主持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工作如何顺应媒体发展形势而进步,是传播媒体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以及结合目前播音主持行业实践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实践等工作,进一步探究播音主持转型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传播规律、历史变迁和时代特征角度对我国播音主持若干研究热点的定位问题进行了阐释。在分析了播音主持身份、形态、业务、观念、媒体功能等五个方面的定位问题基础上,梳理了人民广播播音主持发展过程中若干范畴的发展变化,并通过研究其传播定位的时代特征,进而表明了传播定位的变化对于播音主持艺术的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本文认为传播定位的时代特征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总结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正>播音主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现代化内容,并随着技术创新与发展不断的规模化,并形成专业化的学科设置。播音主持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美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门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1940年新华社第一次口语发布新闻到199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个访谈类节目《东方之子》;从1949年10月1日,我国人民广播第一次实况转播了开国盛典到1978年2月6日北京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播音与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11,(6):6-10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2010年12月17召开了“纪念人民广播播音70周年”研讨会,来自中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学者、播音主持界的前辈和活跃在广播电视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济济一堂,以“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为主题,回顾了人民广播播音工作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人民广播播音主持工作取得的成就、经验,阐释了人民广播播音的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会后,本刊邀请部分与会人员为本刊撰写了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之路,并就播音主持的具体业务、风格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1.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也是我国所独有的专业.不同学历层面、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人们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认知有所不同,各有侧重.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应顺势而为,建构大传播格局,以传播学的视角来重新思考和定位,拓展学科内容和办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播音主持专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贾平 《大观周刊》2012,(34):71-71
播音主持作为一门新兴的广播电视文化学科,从一开始就因其强大的传播宣传力量和舆论导向作用而备受广大受众推崇。文中从播音主持社会实践的相关感悟出发,就如何提高播音员主持水平,分析归纳播音主持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上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是新时代的显著特点,适应媒体时代变革是播音主持行业在发展中亟待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研究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的机遇与发展策略.了解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现状,播音主持行业需要实现融媒体时代的转型与升级.对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的机遇的研究发现,开放的传播环境为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从培养播音主...  相似文献   

14.
石绍军 《今传媒》2011,(12):135-136
通过对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介绍,从执行教育部门的产学结合的教育方针;高校的竞争压力;社会新增专业的走俏;高职院校的灵活机动以及主持与播音专业的特点等六个方面,阐述开创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多元化培养的条件。从这六个层面进行论证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多元化培养,同时具体的阐述高职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多元化培养。  相似文献   

15.
陈玥 《采.写.编》2023,(12):11-13
AI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播音主持行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提高了播音主持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另一方面使传统播音主持人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分析AI技术对播音主持行业的影响及如何应用这一技术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围绕AI技术带给播音主持行业的巨大影响,对AI技术在播音主持行业语音模拟、虚拟主持、内容生成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细致阐述,从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形成独特个人风格、增强协同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时代观念的演变,哲学社会科学分化与交叉日益细化,人们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的理解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仅就其批评理论而言,总有一些恒定的议题不会随社会思潮和时代风尚的历时性改变而轻易发生变化。以电影批评为例,著名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在《关于评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如果说,评论是电影的良知,那么,电影正是借助评论而对自身有了自觉意识。"1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科学、系统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年轻学科门类,其独立性已经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承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理论上借鉴了新闻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理经验和成果。时至今日,该学科独特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也日趋成熟。文章在回顾播音主持艺术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梳理了各种学术脉络,进而提出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四大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播音主持的艺术性与专业化进行了一番思考与研究,即提升播音主持的感染力、体现播音主持的艺术性以及追求播音主持的专业化,同时,对播音主持策略进行了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播音主持专业在我国已经有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口语传播学和播音主持专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并针对二者的联系给出了几点优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走向现代——用科学发展观看播音主持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音主持”是我国特有的专业学科,也是近几年艺术高考备受关注的热门专业,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开办了本科以上的播音主持专业.但是学科建设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亟需结合现代传播的实践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把目前外延盲目扩张的趋势引导到提高内涵、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