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处张掖的河西学院毗邻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民族省区,是千里河西走廊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张掖开办的古代书院和近代甲、乙种讲习所以及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与河西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正是凭借这些文化积淀和历史经验,河西学院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学校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转型提升,必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不断推动河西走廊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符晓萌 《河西学院学报》2015,31(1):53-55,128
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河西学院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民族国家、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张掖河西学院召开,研讨会围绕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牧区社会、牧区城镇化与社会生活、牧区社会的发展与治理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中西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区,是多种文化和文明的通道和源头;建立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在于将河西的生态恢复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在多民族文化包容共生和多地段效益统筹兼顾中实现多元互动和整体优化;关注河西走廊,不仅要在自然和社会方面,还要从文化、艺术、正义和美德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4月2日,由河西学院主办,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河西学院政法学院联合承办的"裕固族社会与祁连山生态保护"学术研讨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张掖市委党校、肃南裕固族文化研究室、高台县委宣传部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的基层干部与牧民4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祥主持,河西学院副校长张汉燚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1):31-35
由河西学院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学院文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联合主办的"视野·理论·方法——第三届裕固学研讨会"于2016年7月12日在河西学院召开,来自于国内外的学者30多人围绕视野、理论与方法进行裕固族社会文化的研讨,在"裕固学"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裕固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3):40-42
2017年1月7日,"作为文学空间的河西走廊暨裕固族文学创作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河西走廊文化,裕固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现状、民族情结与历史书写,建议与展望等议题进行了作家与学者之间的对话。此次会议对以后裕固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段上的河西走廊,有着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丰富的文物、众多的景观和神奇的传说,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地区。近年,河西走廊旅游产业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中,河西走廊只有深挖各地地方文化内涵,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大旅游,打造旅游产业带,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共同繁荣,真正使河西走廊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黄金走廊和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带。  相似文献   

9.
河西简牍是指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居延、玉门、武威等地出土的简牍。河西简牍的年代上自西汉,下迄西夏,前后延续一千二三百年,其中主要集中在汉晋时期。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邮驿交通和民族关系等诸多领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晋时期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是河西走廊上一处遗存丰富的青铜时代遗址,属于四坝文化范畴。本文依据发掘报告中的墓葬埋葬形式登记表及随葬器物登记表,并结合历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东灰山遗址单人墓葬的人口自然结构、墓葬结构以及随葬品等作了一定的统计和分析,以期对河西走廊青铜时代四坝文化的人口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河湟区域从文化角度界定,范围包括黄河上游九曲之地和青海境内湟水谷地、甘青交界地区及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河湟文化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形态并存的原始特征。这两种文化经过与其他民族的四次文化汇合,实现了河湟区域文化的总体整合,体现了多元汇聚的历史机缘。  相似文献   

13.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0-34
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位于祁连山与龙首山、合黎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是联系中原同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往的必经之路。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优越,分布有高山、绿洲、戈壁、沙漠,拥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河水系。明廷对河西走廊作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其中对甘州的经营尤为重视,主要体现在陕西行都司治所的迁移。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陕西行都司治所由河州移至庄浪再移至甘州,最终确立了甘州的战略防务体系,这是由甘州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地理形胜比其它各州更为重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一批与透闪石玉料开采和利用相关聚落址的确认,为探讨该地区早期透闪石玉开采年代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层位学、类型学分析,结合碳十四测年,初步认为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近2000年间,河西走廊地区一直进行着透闪石玉矿的开采,且经历了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骟马文化早段——骟马文化晚段/中原汉文化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勾勒出了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透闪石玉料的开采历程.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作为丝路咽喉孔道的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上无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五凉佛教,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佛教。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理、民族诸因素,一方面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另一力面又积极接受了外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探索这个特殊文化区域内的佛教,应该说是五凉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是孕育和滋养中华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地域。河西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活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现根据其特征,提出开发河西文化资源的策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俗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要加速发展河西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应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6,(6):37-41
临松薤谷是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这里古代曾发生过"柳谷石瑞"、"临松石字"、"天马蹄迹"的传奇故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天马"文化信仰。五凉时期的大儒郭瑀和刘昞隐于临松薤谷的故事,是儒学道学在河西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