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理想信念教育,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动力关系着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微文化生态圈挑战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四位一体"动力模型,主动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提高内在驱动力;合理配置理想信念教育"微"资源,提升推动力;满足青年主体诉求动力,实现自我激励;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教育,体现规范力,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动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孙留涛  李秀 《文教资料》2010,(5):215-217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与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其接受活动产生的效果受众多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动力、外动力因子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自我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接受客体的感染力和接受环境的辅助力六个因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由若干分力相互矛盾运动而生成的合动力.依据不同的视角,接受主体动力类型可分为外在被动力与内在主动力、主要动力与次要动力、长远动力与短暂动力、起始动力与继起动力、有意识动力与无意识动力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有助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归纳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类型,对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本质和功能,对于探索激发和强化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可以分主要动力、次要动力、辅助动力。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包括内动力、外动力与合动力,它们共同推动着接受主体内化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的活动。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得到接受主体的充分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内在逻辑理路遵循以落实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为内在功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现实观照。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优化过程管理、搭建多元平台等途径来实现多主体、多要素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给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从拓扑心理学的角度对微信教育力进行了阐释。据此提出高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以人为本,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关系、教育信息、教育路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指其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机。统一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包括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研究接受主体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总体上来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是其接受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问卷调查分析,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特点,找到思想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好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双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样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目标,是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张力、推动过程优化和深化价值意蕴等机理条件下的理想样态。同时,教育内容离散、教育过程异化以及教育主体被僭越等可能性症候需要被研判,在此基础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推动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创塑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将潜在风险转化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实效的现实动力,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力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客观性、鲜明阶级性、动态变化性、复杂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特征对探索激发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飞龙 《教育探索》2011,(10):38-40
马克思宏观需要理论和马斯洛微观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的合理需要,应激发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应强化和提升接受主体的内在的自我需要,应驱动接受主体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教育载体选择滞后、教育内容缺乏实效等困境,本文将从重视"隐性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微博极大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并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它通过影响大学生对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方式和社会化进程,形塑着大学生思想品格。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影响,要求思政工作者发挥"微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优化思政教育路径,提升"灌输"能力;促进社会化"角色"形塑,提升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最终实现利用微博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实施主体性德育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符合学生主体需求的德育理念的确立、德育目标的设置、德育内容的设定和德育评价的实施等正面引导,列出相应的负面清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走向主体自律,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从完善自身素养、实现自身职能和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方面提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力。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受话心理包括积极的受话心理和消极的受话心理。积极的受话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消极的受话心理则妨碍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阻力。本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受话心理的特点,以及积极的受话心理和消极的受话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研究了话语修辞技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重要影响。由于主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和教育目的并非天然一致,有可能出现错位。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其目的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基石。提升接受主体的精神追求、澄清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提升融媒体时代高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分解为教育理念的引领力、教育主体的凝聚力、教育方法的共情力、教育内容的认同力、教育载体的吸引力和教育环境的感染力("六力"),在对"六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六融"策略,旨在探索出一条"六融"生"六力"的成功道路.  相似文献   

20.
"隐性教育"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主体参与的互动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感受的愉悦性、教育意义的多维性等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文章认为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等方面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造一批富有实效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