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文学是通过塑造饱含情感、充满激情、具有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人生,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相互交织;文学使用的手段、材料区别于其他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塑造艺术形象,作为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概括的广泛性和思想的丰富性是文学的独有特征.文学的审美特征是对文学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整体规定,文学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内在规律,它制约乃至决定着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定义,在流行的几本文学理论中没有明确的表述。到底什么是文学?似乎是一个谜,人们的回答往往在似与不似之间,譬如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说它似,似在它的确说出“文学”定义的一部分,说它不似,不似在它仅仅说出文学定义的一部分。询疑者问: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除文学而外,其它种类艺术亦然,作何解释? 我们认为:“文学”的定义,呈现着多层次状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要充分地阐释  相似文献   

4.
记叙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思考与想象相结合,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错进行的结果。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些思维活动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信息的刺激感受形象,理解形象和想象形象,阅读时对形象的本质越理解得深刻,想象活动便也越生动丰富,反过来,能够把形象想象得鲜明、活跃,对形象所反映的事物本质也就认识得准确、深刻。对作品的形象能进行想象活动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理解语言文字,一是理解形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前者是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后者是认识生活的能力(与思想认识水平和社会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生活本质,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和感受,而不是舍弃形象为分析而分析。这就是《实践论》所说的道理:“感  相似文献   

5.
文艺创作,都是以艺术形象化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杂文亦如此,这就有一个如何才能真实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地反映的问题。杂文虽不以描绘和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中心,但它论说的对象也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它的说理更要求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因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考察,杂文艺术的核心,仍然是一个艺术形象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形神论,就是专门论述艺术形象化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加强文学教育 提升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的 3月 2 8日 ,本人及部分语文教师 ,应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碧君的邀请 ,到该校听了两节文学作品教学研究课 ,课后我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座谈会 ,下面是经过整理的座谈纪要。我首先说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 ,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简而言之 ,文学就是语言艺术。语文教学长期受“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困扰 ,语文教师不敢进行文学教育 ,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 ,确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吉丙其 《语文天地》2013,(13):66-67
高中课文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片面地追求精确化,无疑妨碍了学生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学生审美感觉的钝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倡导适度模糊。一、阅读教学中适度模糊的必要1.文学作品本身特点决定的文学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这些文学形象通常是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教学生怎样去鉴赏文学作品。而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就要遵循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三个层面:语言一形象一意蕴。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应当从它的表层语言入手,先感受作品的形象,再展开联想,逐步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9.
影视文学鉴赏导航【影视文学的含义】要提高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辨别“影视文学”的含义。“影”,即电影,“视”,即电视。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其主要特征是:第一,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作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其他艺术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二,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电影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  相似文献   

10.
散文作为文学大家族中的一员,艺术形象仍然应该是它的核心问题.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未对该问题作过系统探讨.本文试图从散文的主体人格形象、客体生活形象及其相互关系来把握散文艺术的的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流行并已成为一种文论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文学被权威性地界定为“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认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可以有很多,而文学处身其中的艺术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于它的“形象性”。所以“形象”成了文学艺术的关键性标志,毛泽东还在谈到诗歌的问题时提出了“形象思维”的命题。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形象思维”津津乐道,似乎只要将生活以“形象”作表现,文学所该做的事情便都完成了。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要反映社会生活,但是反映人之本性则更为重要,虽然人之本性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考察古今中外文学史,凡是能广为流传、百代不衰的作品,均是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的本性——人之某一种感情的作品.文学也可以反映阶级性、抗敌精神等等,但是阶级性等等也只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阶级性与“人的一般本性”只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个别只是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一般,阶级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它们并不互相排斥,非此即彼.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请注意,马克思是把研究“人的一般本性”放在“首先”位置上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概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领悟,进而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呢?一、体会形象,理解“美”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思考、选择,并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因此体会形象,即通过朗读或品味课文,使学生从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去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是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七根…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主体思想感情的表达。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和工具,是在时间的序列中绵延的线条。于培杰说:“语言的线型性质使它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必须改变、扭曲对象的实际状态:共时性的现实存在变成了历时性的语言流动,三维空间的形体,被挤压到一维时间的线条中去。”  相似文献   

17.
“有所为而作”是近年来作文教学论坛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有所为而作”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对谁而言的?它能否作为小学生作文的一条原则抑或要求?这是很值得讨论研究的。所谓“有所为而作”,在古人眼里就是:“文,所以载道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诗者,志之所之也。”(汉毛亨、毛苌《毛诗·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要文学“很好的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今天,则要求“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邓小平《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如何用这些古诗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感到有如下三个主要方面值得探讨。 (一)形象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实,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都有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古诗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开掘诗的形象性这一美的因素,摈弃那种依着抽象的语言,对诗的内容作简单概括的方法,而从全部的艺术形象中去发现,感受作者隐藏在那里的一切。如何去开掘诗的形象,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文体之一。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小说作为叙事文体的范文,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如何通过小说教学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文课中的小说分析与文艺评论中的小说评论,其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语文教学的对象是缺乏文学修养和社会经验的中学生,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讲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此脱离中学生的实际,偏离语文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作家与作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是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另一方面,小说是以塑造和刻划典型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教学中若脱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单纯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比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说“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也认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其他的很多文学理论教材也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有极少数的教材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九八六年六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概论新编》(林焕平主编)就提出了“文艺的表现感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