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小说对阿拉伯及非洲民众寻求自我认知的艰辛历程多有描述,其代表作《北迁季节》被誉为“阿拉伯文坛当代的奇葩”、一部非常重要的处理复杂跨文化身份问题的作品。书中叙述者和穆斯塔法的东西两种文化碰撞下的心理矛盾非常震撼人心。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身份归属问题的框架下,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危机、归属感的缺失和流放的状态醒目而富于启迪性,揭示了人类面临失根时放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2.
《黑猫》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创作的一篇惊悚心理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讲述的事件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心理和行为上的畸形变态。因为叙述者的人格与隐含作者的道德价值观相背离,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即叙述者成为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反讽与夸张的写作手法增强了小说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如此精心的安排,使得小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塔伊卜·萨利赫出生于苏丹北部农村,从喀土穆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当时留学欧洲的大潮中,然而在体会到高度发达的欧洲文明后,回望落后、封闭的非洲,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这部小说则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的行为表现出非洲——阿拉伯文化同欧洲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叙述者的角度出发 ,对《遗嘱》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叙述者通过大量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真实地刻画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 ,尤其是主人公内特的思想转变过程。叙述者时而公开 ,时而隐蔽 ,造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5.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文中的幽灵叙述者陈璧璧是潜在的主人公。她幼时缺乏母爱的"创伤性经验"对她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在兰那王国之旅逐渐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并去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以自己在二战中经历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为题材,创作了代表作《五号屠场》。本文以小说中叙述者与主人公比利两条并行的寻求创伤康复线和比利在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中的不同表现为研究对象,从创伤的视角解读《五号屠场》,发现《五号屠场》载满了冯内古特对人道主义的呼唤。通过对叙事者与主人公寻求创伤疗愈过程的书写,冯内古特表明了他对战后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缺乏人道主义的痛心以及他对重建人道主义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北迁季节》具有深层的文学底蕴。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叙述者的菲勒斯的"在场"和欲望表征的缺失,融汇成作者塔耶布复杂的人生观,其菲勒斯的表征就是《北迁季节》的底蕴。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有助于揭示塔耶布漂浮的能指,这对《北迁季节》传统纯粹的后殖民视觉的解读是一颠覆。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坠落的人》以2001年9·11恐怖袭击为背景,围绕主人公基思,塑造了多个直接或者间接经历了9·11的人物形象,对他们恐袭之后的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本文试图运用遗忘理论对小说主人公基思经历恐怖袭击之后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剖析,并最终得出结论:逃避式的遗忘并不能真正抚平心理的创伤,唯有像小说主人公最终选择的那样,正视过去,剖析记忆,才能愈合创伤,开始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设置在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讲述了两位母亲在日本的生活。缺失的心理安全保障以及专制的母亲形象最终使孩子成为受害者。叙述者悦子的聪明在于她把自己的故事影射到另一位主人公佐知子的身上。"逃离"并没有使她内心获得平静,勇于承担起应属于自己的责任才是缓解创伤的良方。  相似文献   

10.
在《维莱特》(又称《露西》)这部关于个人情感经验的作品中,夏洛蒂·勃朗特用细腻的笔触揭露了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的孤寂心理和精神恐怖。在露西恐怖、焦虑的背后是一颗因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而背负创伤的心灵。鉴于《维莱特》浓厚的自传色彩,它既可看做是关于女主人公创伤记忆的书写,也可看做是夏洛蒂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经验的表白。  相似文献   

11.
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生前完成并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无形人》在美国文学史中经久不衰。文章从文化背景和代表性人物两个方面分析造成主人公无形命运的原因,认为白人文化不仅影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也为主人公的成长设置了许多外部障碍,是造成主人公无形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北迁季》是苏丹文学领军人物特雅布.萨利赫的成名之作。书中,神秘莫测的穆斯塔法.萨义德和默默无闻的叙述者"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切地说,二者拥有许多共同之处。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作家又为什么不怕雷同地创造了这样两个角色?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穆斯塔法.萨义德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挣扎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被殖民地时期苏丹人共同命运的总称。  相似文献   

13.
摘要:《北迁季节》由苏丹作家塔伊卜萨利赫创作的小说,主要反映阿拉伯普通民众在后殖民时期的现状。该小说一度被评论界评为“60年代以来阿拉伯长篇小说的最佳之作”。穆斯塔法是该小说无名叙述者口中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苏丹,却又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然而却难以融入这两边中的任何一边。边缘化的身份难以得到认同,本文通过分析穆斯塔法难以得到西方和族人阿拉伯国家认同的边缘化处境,探析穆斯塔法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丁(Jane Austen)在她最后完成的小说《劝导》(Persuasion)中运用了独特的叙述声音:小说中有两个女性叙述者的声音,除了全知的叙述者外,还有第二叙述者即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Anne Elliot),并呈现出后者取代前者的趋势。安妮的叙述声音和交流见解奠定了话语的基础,继而逐步建立起她身为女性的叙述权威。这与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相互依存的,是奥斯丁为争取女性叙述权威的大胆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以亨利·柏格森绵延理论与荣格心理创伤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织工马南传》主人公马南经历的重大人生遭遇来揭示小说体现的生命哲学蕴含。遭到心理创伤的马南机械地织布,视金子为精神寄托,在试图遗忘并抹去过去生活的同时,任凭痛苦的过去蚕食现在的生活。后经养女爱蓓的影响,马南治愈了心理创伤,唤醒了尘封的过去,最终意识到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生活的一致性。因此,人不能试图抹去过去痛苦的经历,而应该走出并勇敢地面对过去,通过心理创伤的治愈,使自己的现在、过去与未来重新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在《坟》这篇故事中,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小说《荒谬斯坦》讲述了俄国犹太青年米沙·温伯格迂回返美的故事。作为叙述者兼主人公的米沙,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俄国的厌弃、对坚持犹太性的质疑和对美国生活的向往。然而,他在言说自己杂糅身份的同时,又巧妙地建构了三重并列且叠套的文本结构,即嵌套回环结构、复调结构和破碎性结构。结构所累积的含义间接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俄国的深切担忧、对犹太性的坚守以及对美国不切实际的奢望与想象。文本结构挤压并颠覆了叙述者表述的真实可靠性,构成了对话语的反拔。  相似文献   

18.
冈·碧桂玏是塞内加尔当代特立独行且颇受争议的女小说家.她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到欧洲求学时的种种经历与心理体验,她和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并对之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她深情缅怀非洲文化传统,并最终回归到塞内加尔,无原则地拥抱非洲文化和传统,认为在这里才找到了她的心灵安顿之所和文化之根.不过,作者也对日益"去圣化"的非洲传统表现出很大的困惑,认为这是西方殖民文化入侵的结果.她还审视了非洲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总之,她对西方文化和非洲文化的认识都显得矛盾而混乱,也正是这种矛盾和混乱才使她的小说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巴拉德是英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风格鲜明。作为巴拉德的经典短篇小说,《终端沙滩》是他早期表征二战心理创伤的书写之一,勾绘出了一幅战后人类的创伤图景。小说以超现实主义书写呈现创伤主题,其中的碎片式叙事结构和多重叙事视角、景观意象、时空交错的非线性描述等叙事策略勾勒出一幅超现实主义图像。从超现实主义书写的角度探究小说中的创伤主题,拓宽了主人公特拉文创伤经历的意义和效果,映射出战争对作为个体的特拉文和全人类造成的创伤,表征了巴拉德对二战后人类创伤心理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20.
《北迁的季节》反映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的深刻影响乃至西化,导致被殖民者一直生活在纠结中,他们既无法摆脱西方对其的殖民化,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从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内心的矛盾使得他们像被抛弃的婴儿。因此,只有死亡才是他们唯一能够解脱自己的方式。穆斯塔法.萨义德和叙述者就是两个典型的殖民化的牺牲者。他们到死都没能摆脱殖民化,也没有准确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