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西方传统史学的特点、缺陷及新史学对它的批判,肯定了传统史学的应有价值,主张为克服新旧史学各自的不足,应采取开放的心态,使新旧史学相互借鉴、综合创新,进而实现史学理论的再次超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与何炳松都是20世纪上半期颇有影响的史学家,在推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李大钊比较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蓬勃兴起。何炳松注重翻译"新史学学派"的著作,独树一帜地开启了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新史学学派"在中国的传播。在史学思想方面,李大钊与何炳松对历史学的相关概念、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功用等有着许多相似的认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二人在坚持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史学理论框架,形成了各自的史学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维运提出了比较史学的定义,并强调对史学思想的比较,把比较史学严格地放在对史学自身的比较上。在比较方法上,他以详实的例证为依托,在辩驳中进行比较,并把微观和宏观的比较方法融为一体,从而彰显中国的史学地位,展现中西史学的相通相融。  相似文献   

5.
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史学一直是中国史学的主导。传承先秦史学与宋代史学的精神,成为中国近代倡导掌故学的重要人物,朱次琦的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殿军。研究朱次琦的史学思想对于理解广东近代儒学与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主任为瞿林东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龚书铎教授。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同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目前下设四个研究室,即史学理论研究室,中国古代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中国近现代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联合主办的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们主要围绕史学批评和史学文化两个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从多方面总结了史学批评的成就,探讨了史学批评发展的途径和前景,也从多角度审视了史学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史学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浪潮的到来,现实生活的巨变,向中国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史学界在“史学危机”的压力下,通过史学自身的反思,寻求史学摆脱困境的途径,从而提出了许多史学改革的设想,成为新时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史学改革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在对传统史学的激烈批判和对西方史学的热情介绍基础上,他提出“史学革命”主张,倡导“新史学”;他将进化论引入史学并重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传统史学结束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在理论上的初步确立。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梁启超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和唯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瞿林东著《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书探讨了一个事关历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史学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该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认识,总结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道路,阐述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主流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当代史学的民族特征和世界特色等内容。它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当代史学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史学理论的自我认识,是对当代史学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已经具备了鲜明的自觉意识和深沉的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13.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释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上的三个问题:中国史学与20世纪苏东剧变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西方史学两支史学潮流的相关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与西方新史学的关联;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与中国的关系。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其前提与基础在于相互了解,史学交流尤甚。当下,为了进一步开拓中西史学交流,不断地加深相互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唯此,才能使中国史学在与西方史学交流中出彩,在与国际史学互动中前行。  相似文献   

15.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势,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起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在继承优秀史学遗产方面更多的努力,认真对待和借鉴外国史学的有益成果。同时,中国史学还应明确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标和路径,即推进中外史家的对话,加强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优秀的史学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方面,青年史学工作者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至今,在中外史学交流和比较研究中,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方法,到探索中国史学的对外影响,再到重视外国对中国史学研究的三个类型。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和"从周边看中国"构想的提出,突破了以往"自我诠释"和借鉴"西方透视"的思维局限,开拓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史学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时下的中国史学实践活动,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偏重史料、学术性和专家史学,已经成为影响史学安身立命的一大问题。因此,需要动态地分析和鲜明地主张史学理论、历史社会功能和大众史学,明确方向,形成史学整体的和谐格局,推进史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所欢迎。  相似文献   

20.
<正>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主编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日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反映国内外史学界同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