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上科版)第二章第二节。1 教材分析“运动的世界”一章共分为4节,本节是介绍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它既是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又是为学习后两节测量速度及速度变化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2.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节选)。【教材分析】本节课分为"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本节课主要讲解"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文字比较少,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教材中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但似乎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于是笔者引  相似文献   

3.
1实验目的 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七章第2节"有丝分裂"的教学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观察"学生实验,实验中推荐使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作为染色体的染色剂。在做这个实验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金伟芳 《考试周刊》2014,(78):106-107
<正>一、教材地位及作用该课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该教材沿着信息素养的主线分章节介绍。本节是第四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加工范畴,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教材有关信息加工的内容有三,即文本信息加工、表格加工和多媒体信息加工。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为以后学习信息集成和信息交流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的第二节,按教学大纲要求,本节需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本章节是本教材的核心部分,是信息获取这一重要环节的实践章节,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章节。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第二页顺数第四段中这样写道:“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写出有个性的文章,从操作方法上来讲要有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谋篇布局。其中包括的内容与环节很多,如别出新裁的开头、结尾...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人教社2007年2月第3版)学生在必修《化学2》(人教社2007年3月第3版)中学习了由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初步了解了原电池原理。本节内容以必修《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8.
张秀球 《江西教育》2012,(Z2):80-81
我们知道,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现代化工生产中加快反应速率的重要、有效的手段。本课题取材于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但教材通篇只提供了一个实验,且不足  相似文献   

9.
1教材分析"二氧化碳"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第册)》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是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继前面已经学习过的氧气的性质、制取及  相似文献   

10.
夏君 《科学教育》2008,(3):22-22
《人类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生命科学第一学期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适应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因素,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热情。预备  相似文献   

11.
周旸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2):78-7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苏科版教材8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液化与汽化》中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活动: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为"2015年学习促进型课堂教学变革全国研讨会"展示课例(2015年11月21日,南京市第一中学);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基础教育研究院。【教学构思】本课例内容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是基于"学历案"的一次课例设计,也是笔者所在学  相似文献   

14.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二章中安排了"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工作,本文点击其教学思路,提供给广大读者。一、教材编排分析本节内容安排于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之后,又在第一节内容中通过表格分析,蛋白质是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再通过实验"蛋白质+双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九节(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教材给出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观察和解剖鲫鱼》是上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材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实验除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的理解之外,在实验技能与方法上,对学生解剖动物的能力和方法给予了一定的培养。本人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以求体现生命科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乙烯是人教版教材《化学2》(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继学习烷烃之后学习的另一种重要的烃类物质。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学好乙烯的性质对学习烯烃的性质意义重大。新课标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要求"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显然,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了解乙烯的性质是学好本部分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几何体,了解几何体的性质,为后面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切截作铺垫;本节是"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起始  相似文献   

19.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图版·必修第1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本节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地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模式图与实际大洋的分布,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洋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第二节"工业"。[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工业概述"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通过举例和归类,梳理基础知识,明确工业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通过图表体现工业分布的特点,通过对比京津唐工业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