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政治、伦理、教育思想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政治、伦理、教育思想的管窥陈大络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是什么呢?蔡元培解释为"总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孔子说:"仁者人也。"①仁乃是做人的道理,是谓人格;但是及之于政治,则是"为政在人"。②也就是说,治理国政,要得到好人。依此推论,...  相似文献   

2.
“为己”和“慎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方法钱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里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提倡"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学者...  相似文献   

3.
仁义、公正与市场经济张书琛公正(公平)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一个总体性的原则;而东方的仁义与西方的公正在概念涵义上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孔子和孟子都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涵义。孟子又进而释曰:"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仁即爱人,亦即...  相似文献   

4.
“仁”德的现代意义龚杰"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仁"的概念。西周和春秋时期,"仁"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意义逐渐明确起来。相传在周武王患重病期间,周公在为武王所作的祈祷中,自称"予仁若考",若"即"顺从"之义,"考"即祖先之...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钱逊"无以人灭天"、"赞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无以人灭天"是中国道家的主张。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6.
茶与宗教     
茶与宗教葛波茶的历史,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而宗教的兴盛,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茶与宗教的关系至密,传说、佚事和记载甚多。古代汉族流行道教,宣扬"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仙翁"道士择名山胜境修道,也有不少人就地种茶饮用或施舍。"仙...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存问题,中国美学主张诗意栖居,认为审美境域的达成是"为仁"与"体仁","为仁"与"体仁"是"人"的一种诗意化生存态势。并且,从关注人的"心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生追求"等问题出发,中国美学重视"人"的人格熔铸、珍爱人生,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认为"仁"审美域的达成即"人"本心本性的复归。这种原初"仁心""仁性"的复归与还原,是一种属"人"的本真生命的呈现态与心灵的升华,以及原初心性的复原,其中传达着一种生存的体验与对生命的感悟,蕴藉着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挚情。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张侠生饮食文化与服饰文化都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能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广泛,技艺精湛高超,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古籍对饮食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如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人之甘...  相似文献   

9.
“积”     
“积”《荀子·劝学篇》有这样的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产生。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从这里跃出。这里强调了"积"的重要性。"积"就是积累、培育。一个有学问的人,是靠知识的积累。一个有特殊技能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中西学人的共识——中国古诗新解(美国关岛大学)提姆·盖洛常耀信罗伯特·彭斯一首伟大的诗歌乃是一个充溢着智慧与快乐的源泉,在一个人和一个时代以其特殊关系所能分享的这首诗的一切神圣泉流耗竭之后,另一个人及另一个时代又接踵而来,新的关系又不断发展,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诗苑奇葩回文诗葛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回文诗是诗苑中一株绚丽多彩的奇葩,文彩四溢,妙趣横生,被人称为中国古代的魔方。回文,又称作"文"或"回纹",也有叫作"回环",是一种使词序回环往复的措词方式,正读倒诵,皆能成文,人称...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论语》辗转于世俗的朋友父母君臣的人伦关系中,认为"仁"处于核心位置,他的"仁"政理念也是安置在他所构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塔形社会结构里。《庄子》则一开始就从"人"出发,从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出发,放纵"人"的奇思异想。作者对孔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作出了比较,并结合个人经历对文化发展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吴来苏一个合理社会,人们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关系等方面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构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武举制度管益农武举制度的创立中国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代。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揭开了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第一页。武举作为科举之一目,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据杜佑《通典》卷十五《选举三》记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  相似文献   

15.
“仁、义,中、和”是中国传统的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心。四字四义,两段一体。先讲仁、义。仁者爱人。爱是为人的本质属性,但人的爱是社会性的,这就是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之人,仁者安人。爱的行为准则是义。义者宜也,事之宜者,行必利。因之,义是利之合,因和而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花”应如何评判高连志国花文化源于传统花文化,是花文化中的精品档次;评选国花关系国格国荣,实为雅文化盛事。评选国花只能评选一种花卉,各国几无例外,两个以上则失去最佳、"首选"意义,犹如国旗国歌不能两种然。评选国花实为考验中国人评判水平;中国名花...  相似文献   

17.
梁世和 《中国文化》2013,(1):174-181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学者。吴经熊(1899-1986)是二十世纪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学家、人文学者。二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个着名的基督徒知识分子,分别着有《从异教徒到基督徒》①与《超越东西方》,对自己的信仰历程进行了详细记述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近代哲学中,仁都是一个重要范畴.然而,古代与近代哲学家所讲的仁却迥然不同.本文从统辖范围、思想内涵和立论根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仁在不同时期的时代风韵,领略中国哲学的递嬗脉络和一以贯之的人本精神.文中指出,古代之仁基本上宥于伦理学、人性论或政治学领域,近代之仁保留了在上述领域的统辖权,同时成为一个地道的哲学范畴;古代之仁是一种强调亲疏之分、尊卑之别、长幼之序的等差之爱,打上了深深的宗法等级的烙印,近代之仁则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哲学浓缩,流露出资产阶级的向往和渴望;古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天命论,上天是仁的合理性的最终依托,这使古代之仁显现出客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近代之仁的立论根基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仁成为心力的一种表现,显现出主观唯心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容绕过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的态度与程度如何,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力度如何,以及在关键性环节促进中华传统道德向现代化转换的深度如何,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学与美国日本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学与美国日本企业文化陈玉京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后,美国经济就处于长期停滞状态。而日本人却迅速地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成功地创造了"经济奇迹"。至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经足以与美国一争世界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这种"东方魔术"般的事实震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