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要在别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各种活动中发掘出新闻来;要拨开迷雾,洞察各种新闻内幕;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社会众生相,这就要求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必须有与众不同之处,具体地讲就是要培养提高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特殊思维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能力。这样才不会做一个“萧规曹随”式,没有创造性、突破性的记者。  相似文献   

2.
老一代的新闻家将过去传统新闻采写手法以及新闻文本的形式一起统称为新闻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艺,比如,用事实说话这一新闻采写手法以及逆向思维这一新闻采写思维等等,这两种新闻采写手法,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状,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境界,这些采写手法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是这些新闻采写手法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就要不但加强手法的强度,尤其是要强化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对逆向思维的运用能力。本文中,笔者就对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效果与作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新闻最重要的基础是“真实”,人皆知之,任何一本入门新闻教材都会提到。新闻必须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和新闻活动基本的原则,根本的要求,整个新闻事业大厦的基础,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追求的最理想状态应该是另辟蹊径,写出“奇之极、新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于及时调整报道思路,选择报道角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老报人范敬宜早年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记者时,有一次和另一名记者下农村采访,在一个公社的值班室睡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范敬宜问随行的同事“发现了什么新闻?”,同事一头雾水:昨晚一觉睡到天亮,中间没有人过来打扰,何谈新闻?范敬宜笑答:“这就是新闻”。他抓住这件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写的过程是充分体现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需要新闻采写者利用自身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来寻找和挖掘具有价值的、新颖的采写方法、方向和目标。逆向思维就是新闻采写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即以相反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或观察事物,将这一思维方式应用到新闻采写过程中,将会挖掘出更具价值的新闻。本文就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新闻采写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将逆向思维应用到新闻采写过程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勇 《新闻传播》2010,(5):34-34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多元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新闻敏感,科学地选择报道角度,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本文仅就新闻采写中的逆向思维谈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7.
逆向思维属于否定方向上的思维。逆向思维对它认识对象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的态度,证明它是虚假的、错误的,或起码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第278页)。正确运用逆向思维,对提高新闻采访写作质量帮助很大。本文就逆向思维对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谈点粗浅看法。一、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拓宽采访思路。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1993年7月,“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为展示我军建设成就,需要提高军事素质方面的报道。当时我感到十分头痛,因为军事报道太多了,要写出新的、震撼人心的东西感到思路太窄,甚至无从下手。无奈之…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指出:“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方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也表明创新报道领域,提高新闻宣传艺术和质量,是当前我国新闻事业改革中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探求新的报道形式与方法,多出名篇和精品,必须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和传统习惯的束缚。要写出“新之极、奇之极”的新闻作品,单凭常规思维往往难以…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创作的灵感就象一口井,我已经学会了始终不把井水舀干,而是在井的深处还有存水的时候就停住,让夜里淙淙流入的泉水把井重新灌满。”这是个能够给人以启发的生动的比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学得的新闻专业知识好比一口“井”。这口“井”在一个新闻工作者即将奔赴新闻工作岗位之前,假定已经“灌满”了新闻专业知识之“水”。一踏进新闻工作的门槛,要吃新闻这碗饭,“舀水”就开始了.一般说来,“舀”去多少“水”,就要补充多少“水”,才能使“井水”保持丰盈的状态。否则,今天“舀”,明天“舀”,只顾“舀”,不知“灌”,久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新要奇,新闻要快要抢,这都是不错的,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有时候就不能这么做,有时候就要用用逆向思维,就要唱唱“反调”。 先说热与冷。搞新闻的,不管是记者通讯员,还是编辑总编辑,都希望报纸办得火,有可读性,有亮点,有卖点,有叫座的新闻,有让人眼睛一亮的独家报道。因而,新闻业者往往奔“热”而去。一条消息,一张报纸,如若能“热”起来,“火”起来,争相传阅,街谈巷议,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收成”,最大的幸福了。因此,就时不时见报上“热”这“热”那的。老实说,这些“热”,有社会中固有的,更有编辑部“炒”起来的。“爆炒”之下,“高温”之下,焉能不热?然“炒”而热”,又往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职业生存的源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指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注重调查  相似文献   

12.
“口子要小,角度要新”,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本文不谈“口子”,但说“角度。所谓“角度”,这里是指的新闻角度。在《新闻工作手册》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作者要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采写出真实而又生动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选择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13.
采访主速     
《孙子兵法·九地篇》称:“兵之情主速”,意即兵贵神速。新闻采访也要“主速”。新闻工作者基本上属于“快速应变队伍”之列,绝大多数新闻报道要“速战速决”。新闻的新,和速度紧紧相连。同一事实、同一题材的新闻,人家已经播发过了,自己才慢吞吞地亦步亦趋,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这实际上是一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信条。如果脱离了真实,新闻就彻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真实做新闻,是每个新闻从业者必须始终铭记的。  相似文献   

15.
当“新闻导演”,去导演“新闻”,此乃新闻工作之大忌。无论记者,还是通讯员。都不该动“导演”的念头,这是必须信守的一条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不能有任何弄虚作假。新闻一旦不真实,就失去了应有的特点和优势,也就随之失去存在的价值。导演,在新闻领域是没有市场的。在戏剧、电影艺术门类中,导演可以对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定  相似文献   

16.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一篇报道立意新、角度新,一张报纸办得活,指导性强,人们常常会称赞说有“点子”。“点子”成了衡量新闻工作者聪明才智的标准之一。《经济日报》工交部主任詹国枢在研讨班上一席关于“点子”的讲话。成了研讨班的热门话题。一、点子的思维规律。1、逆向思维。有一组题为《出售》的漫画。第一幅画面是一位老者牵着猩猩去动物收购站。第二幅画面上却是猩猩从动物收购站出来,正在点钞票。这是运用逆向思维的结果。人们都在考虑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而《经济日报》却做起了“让一部分企业死去”的文章,推出了《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了》的报道。这也是在逆向思维中产生的点子。  相似文献   

18.
郭燕 《新闻采编》2006,(6):37-38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真实,观点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总则。新闻报道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新闻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显然也不会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新闻报道失真,新  相似文献   

19.
理论思维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须臾不能离开的。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峰,正确反映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击节赞赏的一些新闻佳作,往往是新闻事实与理性思考“嫁接”后盛开的灿烂的思维之花,它一方面以生动感人、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征服读者,另一方面又释放出深沉睿智的理性思维的魅力。新闻离不开理论思维,首先是由新闻的功能所决定的。新闻媒介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及方针政策、反映民意、实施监督、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归结为一点,就是通过对信息的传播与  相似文献   

20.
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活采访,这在大学的新闻教科书里就有阐述,它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今天我们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处在信息时代。有些新闻工作者似乎忘掉了这点,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作风浮躁,被群众生动地比喻为“嘉宾型”、“秘书型”、“小贩型”的记者。希望刊发这组文章能唤起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回到生活一线,挖掘源源不断的生活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