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路制是北宋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北宋王朝分路,以转运司为主,除此而外,尚有因军事而设之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志(指《宋史》地理志)所云路者,以转运司所辖言之。若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风、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八年河北置大名、高阳关,真定,定州四路,熙宁五年陕西又置熙河路,此特为军事而设,……故不在十八路、二十三路之数。”〈1〉因军事而设之路,情况相当复杂,兴废不常,且非全国性制度,而转运使之路则是北宋的一项长期的全国性的地方区划,本文所论述的范围,仅限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受《通考》引述吕祖谦观点的影响,北宋初期转运使制度的设立,多被认为始于随军转运使一职。从文献资料来看,随军提供粮草,仅为其功能之一种。事实上,宋初转运使一职所对应的职能有四,而建隆年间开始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实施行政管理的做法,是太祖和太宗为避免重蹈五代覆辙,苦心经营的强化中央集权策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鹏程 《文教资料》2012,(4):3-4,18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以"四大奸臣"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曾作为北宋文官武将的一分子而存在,小说中出现的官号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名称类似,实则千差万别。这也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强化,官僚机构庞大,官吏人数众多的特点。因此北宋时期中央官制的建立与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不同于以往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水浒传》中"四大奸臣"的官制进行考证,总结其形成的特点,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北宋历史。  相似文献   

4.
北宋有一套设置完备的漕运管理系统。在中央,三司是主管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全国范围内的漕运工作。在地方,主管漕运大计的部门有转运司和发运司。前者收缴贡赋,后者要及时发送。漕粮上路后,沿途各催纲司、拨发司要担负押运工作。漕粮至京后,下卸和进仓由在京的四个排岸司和下卸司负责,储备工作也由专人负责。北宋的漕运管理机构相当成熟、完善,反映了北宋漕运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北宋汴河的漕运制度是健全的。漕船的运行以纲为编制单位,发运司共掌200纲。纲船实行官、私船分运制。在正常的年份,汴河实行一年四运制,每年漕运的时间约有二百余日,冬日需关闭汴口。最重要的漕运制度是转般法,在它运行的百余年间,对汴河漕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北宋对汴河漕额的规定是较稳定的,基本保持在每年600万石左右。有了这套健全的漕运制度,北宋才能维系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池寨位于今甘肃省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一带,是北宋西北沿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它是利用市镇所改建的一座堡寨,并且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华池寨处于环庆路防线的最南端,甚至北宋西北防线的最南端,是环庆路整体防御体系甚至西北五路整体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堡寨,同时也起到了为前线转运物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宋的统治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本节的规定是(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与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相关内容基本一致。按高考的要求,本节复习应分清准确记忆和模糊记忆、重点和非重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要适当点拨。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方式、都城、宋太祖的年号需要记忆。特别是都城东京,又称“汴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六大古都是西…  相似文献   

8.
审刑院作为北宋前期中央最高司法机构之一,其法官选任一直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自建院之初,就形成了一整套法官选拔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审刑院长官与属官遵循着不同的选任原则,长官的选任多强调入选者的资格,属官则更注重其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不同的选任标准体现了统治者赋予审刑院制度"集权"与"慎刑"的双层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 从秦始皇开始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北宋已很健全完备。这个制度,使北宋最后摆脱五代十国纷乱局面,没有成为“第六代”,并出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中古时期有名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个历史功绩,历来为我国史家所公认。可是,没过多久,北宋政权便出现了内外交困、“积弱”“积贫”等难以解决的矛盾,虽经范仲淹、王安石两次变法改革,也都相继以失败结束,最后导致了北宋覆亡。北宋政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个政权和它所推行的政策,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适  相似文献   

10.
福建北苑茶园是我国北宋时期生产"贡茶"的重要产地,蔡襄时任福建路转运使,同时他也是鉴茶专家,在其任职期间对推动我省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北苑茶园的发展及其对蔡襄《茶录》问世的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宋皇陵主要是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的北宋皇陵区,这里共埋葬有宋太祖至宋哲宗七位皇帝,以及被追封为宋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宏殷,故称"七帝八陵"。北宋皇陵的选址依据当时流行的"五音姓利"之说,陵台的大小、皇堂的深度以及修建皇堂的规制经历了从太祖永昌陵时的草创到英宗永厚陵最终定制的过程,而北宋皇帝葬礼的礼法却始终采用"以日易月"和"七月而葬"的古制。  相似文献   

12.
在宋夏战争新形势的推动下,宋仁宗朝的陕西路军事财政责任上移,朝廷建立“中央—地方”的财政供给体制,使之成为陕西路军事财政融入国家财政的重要阶段。主政者以扩权与分工为基本原则,构建以选近要特置的陕西路都转运使、本路转运使与言官、清要和财计等朝官组成的临遣系统,分别负责“经画”“奉行”“督办”等事务的三位一体军事财政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度支为主、内藏为辅承担起本路供军主责并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将之与“要害”战区、纵向防御战略相结合优化军需供给模式。而西夏立国带来的国防压力与财困冗费造成的内政忧患之间的平衡,以及由和转攻战略与士人轻夏思想之间的纠缠,共同制约奠定了“既增又限”“省费供军”的财政路线的政策基调。仁宗朝陕西路军事财政新的变化,凸显了北宋陕西路军事财政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阶段特征与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刘卫平 《文教资料》2011,(2):102-104
管理军粮虽然只是北宋转运使众多职权中的一项,但基于军粮本身在军事上的关键性地位,考察转运使与军粮供应经费来源的关系,在军粮的储备过程中与州级地方长官的关系,以及在军粮供应中与军队将领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宋朝军粮供应体系相当有益。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与辽、西夏、金四个政权出现于我国中世纪的后期,它的存在历时一百六十六年(公元九六○至一一二六年)。它长期处於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之中。由于北宋汉族为主体的封建政权,生产发展、商业繁荣,加上其他各种社会历史因素,至使众多的受制於辽、西夏、吐蕾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各族酋豪,部落和人民投诚“归明”於北宋,即所谓“归明人”。北宋政府对归明人专有一套统制办法。研究宋史者鲜有涉及。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就北宋政府对归明人的优待政策、限制以及如何管理,作一考述。不妥和错误之处定多,尚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自北宋三衙制度正式确立之后,六军已完全失去其禁军的职能,其长官也用于宗室的除授与武臣的责降,沦为虚职,就连《宋史》"职官志"中也不对六军有所记载。但纵观北宋史料可以发现,北宋时设立了"六军仪仗司",并承担着朝会仪卫与大驾卤簿的职能。再者,六军与三衙的演变也伴随着宋代皇权的发展,故对于北宋六军的存在问题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人有着一种政治上的自觉精神,但同时又都有着一种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使北宋君子在政治与学术上失去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并最终对北宋的政治发展起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多参照禁军制度而定.北宋中后期,乡兵的军事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乡兵的编制、教阅制度逐步完备.但多数征籍制乡兵的教阅弊端很多,在军事活动中收效甚微.而招募制乡兵如弓箭手和蕃兵等的编制、教阅比较严格,逐渐成为北宋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入閤仪"是一项在北宋前期施行的、有着唐朝制度来源的朝会仪式。本文以北宋前期张洎、宋庠、欧阳修三人对"入閤仪"的论述为切入点,讨论他们对"入閤仪"制度来源的不同认识,以及造成不同认识的原因。区别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入閤"一词从唐初至北宋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分别截取了"入閤"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另一方面,他们对在北宋时期是否继续施行、如何施行"入閤仪"有不同的主张,他们对"入閤仪"的解释不是对这一项朝会制度单纯的历史溯源,而是对"入閤仪"兴废主张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柳永,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同时也是善于运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以说是柳词在北宋成功传播最有力的证明。柳词在北宋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北宋城市经济的大发展、歌妓群体对于柳词的大力推崇以及市民百姓对于柳词的广泛接受,使得柳词的传播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同时,柳永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天资禀赋对柳词创作所做的不懈努力与客观的现实可能一拍即合,最终使得柳词广泛持久地传播,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