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2.
电视的低俗化是伴随着大众娱乐的泛滥化衍生的。2005年的中国电视是一个被娱乐浪潮所淹没的舞台,娱乐形式在不断的更迭中变换着面孔,有一种一切都被娱乐化的趋势。我们打开电视,海量的娱乐节目在随时随刻地霸占着我们的视听。电视已远远抛弃了10年前的严肃与傲然,不惜以格调的下滑来拉动严酷的收视率,以所谓“大众娱乐”的姿态使电视媒体进入到一种“电视新化”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3.
宋泓 《视听纵横》2006,(2):42-44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我们的电视使我们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一直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笑脸。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且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换种说法: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辩证地解读“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两种论调,对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进行传播伦理学意义上的把脉,以期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能走上一条健康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娱乐狂欢与电视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休闲消费市场的扩大和人们精神娱乐需求的增加,娱乐节目越来越火爆电视荧屏,已经发展成为电视上最常见的一种节目形态。娱乐作为电视的基本功能之一,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开掘,电视娱乐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观众从过去的仰视娱乐到后来的平视娱乐再到参与娱乐,现在已经被无所不在的电视娱乐所感染,在一种“娱乐狂欢”的状态下“消费娱乐”。  相似文献   

6.
央视率先推出的“独播”策略,是央视应对电视竞争的重要举措,一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卫视也积极介入,参与“独播剧”的竞争中,业界人士与学者对此的反映是:有的击节叫好,认为既可净化荧屏,改变“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又可提高频道识别力;有的则忧虑是否会造成观众的收视障碍,是否会造成电视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但是,面对“独播”策略,业界还有一种看法是:“电视剧神话”何时可以休矣?作者张健针对电视市场上的“神话效应”现象,作了较为理性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关电视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关机不是目的,只能是一种策略,目的是要求人们共造适合的电视制度,它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弄得人们陷入在“娱乐至死”的傻乐。  相似文献   

8.
罗锋 《声屏世界》2007,(1):21-22
学者与电视同行,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挑战。更想用电视屏幕展现新鲜、活跃、先锋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必须首先打造一种全新的电视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学术电视”。——王纪言  相似文献   

9.
“电视娱乐精神”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休 《视听纵横》2009,(2):15-17
当下电视娱乐热的兴起与泛化,既是电视回归平民趋向之使然,也是大众娱乐文化强力驱动的结果。电视娱乐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随着电视娱乐节目风靡荧屏,社会对娱乐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予了很大的忧虑和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媒界对电视娱乐精神的研究和探讨。因为电视娱乐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2005年一场由电视湘军激情导演的娱乐风暴——“超级女声”,迅速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电视湘军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娱乐的巨大魔力。本文试图从分析电视湘军娱乐化①现象入手,从价值定位及内部机制等方面,探寻电视湘军成功的规律。一、娱乐化是电视湘军最本质的特性和最核心的竞争力1、频道定位娱乐化。早在《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一炮走红之后,其他省级电视台还在纷纷效仿中央台办“严肃的新闻综合台”之际,电视湘军就开始思考频道定位问题,在90年代末湖南卫视就打出了“快乐中国、湖南卫视”的招牌,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锁定青春”、“…  相似文献   

11.
王全友  陈晶 《记者摇篮》2005,(12):31-32
有一位学者在描述大众文化时说:一个人的爱好叫习惯,一群人的爱好叫潮流,而一个民族或更广大的人群都爱好的就应该是一种文化。电视自走入寻常百姓家时,便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共同爱好。就像吃有吃的文化,玩有玩的文化,看也有看的文化。抛开电视画面表象的外衣,整体上,不论从受众的广泛性看,还是从它在社会上所起到的影响力来看,电视博大精深的内涵就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各类媒体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近几年,逐渐呈现出所谓“过度”娱乐的趋势,省级卫视表现尤为明显.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电视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省级卫视的节目入手,观察分析电视“过度”娱乐的种种现象和原因,考虑到受众对电视功能的不同需求,从电视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应当按职能将不同性质的电视台分开来办,所谓的“过度”其实并不过度.另外,提高观众的媒介素养,建设一个电视体制多元、形式多元、视角多元的国家,才是解决过度娱乐现象的最终归途.  相似文献   

13.
陈凡 《记者摇篮》2009,(5):44-44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命题已经成为媒体理论学者争论最为集中的话题。电视的命运真的会被外界的预言所言中,会被新兴的结合网络与电视媒体的“超级媒体”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我国电视发展中,出现了以娱乐选秀为代表的电视娱乐热潮,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娱乐化”趋向的思考与探讨。本文从社会文化的多维视角对“电视娱乐化”现象作一探析,以期促进业界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汪洋 《记者摇篮》2009,(11):66-66
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媒介更是首当其冲。这是人性进步与回归的必然选择,也是电视媒介必须承担也无法回避的社会功能。“娱乐”已成为受众收视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与其相适应,荧屏上娱乐或具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笔者认为,尽管电视娱乐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其中却包含着“不变”与“变”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天娇 《新闻世界》2010,(12):62-63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开始进入中国的媒介研究领域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分析了电视娱乐化现象的本质,研究了应当如何解读和使用“电视娱乐化”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严肃的“新闻台”的认识层面,认为“新闻是电视传播业中时效最强、效果最明显,也是基本的部分。”而娱乐节目则被视为“旁门左道”、“不务正业”,削弱了电视的“严肃性”和电视媒介应该承担的责任感。电视媒介是不是只应具有严肃的面孔?美国名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特持这样的批判态度:“我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除此之外,我还想证明,为了加入伟大的电视对话,美国化机构正竞相学习电视的术语。换句话说,电视正把我们的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会接受它并且喜欢它。”因此,笔认为,娱乐节目不仅仅是给观众以欢笑、休闲和快乐,同样也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娱乐的电视能否承载严肃的化责任?严格地说,这不是一个能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的问题……化责任的严肃性,不仅仅在于它如何承载思想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邓晨华 《青年记者》2008,(12):87-88
世界上第一个少儿频道“尼克罗迪恩”1979年4月在美国开播。中国电视从1958年问世之时便有少儿节目,但是,中国电视产业出现专业的少儿频道则是2000年之后的争唐一2003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此后,国内各地少儿频道异军突起、飞速发展。作为少儿电视节目从业人员,我们必须以开启少儿心智为突破口,走“教育不失娱乐、娱乐引发教育、娱乐先行”的娱乐路线,改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泓荔 《青年记者》2003,(10):36-38
有一种属性是这样清晰地指代着电视——娱乐性。沉思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人通常的文化生态,有时,它可以成为特定人群的生存姿态,但它无法让大多数人受用。所以,它是边远娱乐? 电视创新,能否以“边远娱乐”为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电视媒体掀起了一股娱乐化浪潮,其中成功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过度的娱乐化也使得电视文化充满危机。目前电视媒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收视为上、娱乐为王的倾向,泛滥的娱乐节目仅仅为了娱乐而娱乐、甚至更多的是为了金钱而娱乐,因此存在着不少庸俗、媚俗、低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