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省区,目前已形成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分别为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没有降温,具体到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学界的关注逐年增多,"生产性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保护"模式都曾在西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得到实践,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教育传承的保护模式。以西藏民族大学为视点,西藏"非遗"的教育传承存在课程种类不丰富、研究成果体量不大、校园活动单一和博物馆藏品不多等问题。对策如下:提高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鼓励师生参与研究和保护实践、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增加博物馆"非遗"展品种类。  相似文献   

2.
黄瑾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27-31,65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由于其文化生态背景的变化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结合撮泰吉传承的特殊情况,采取动态和静态保护模式,才能有效地对撮泰吉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法律保护模式是实施这一手段的重要内容,对于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和性质特征入手,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确立以行政法为主的公法保护模式为经线,以知识产权法为主的私法保护模式为纬线,国内法与国际法相结合的立体、互补、综合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关系到传统知识经济健康发展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通过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及特征,然后介绍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保护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最后探讨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于茶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并且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环境依附性等特征,决定其无法被强制性保护。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为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现行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完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明确严格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西藏成为重要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将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本文在研究西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反省当前旅游开发中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论述了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要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出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都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产物,他们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性,地理标志的权利共有性、地域性、无期限性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地理标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模式.但从地理标志的客体、构成及其本质特征来看,这些特色恰恰是地理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障碍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确立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运用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全面评析该保护模式的优缺点,以期完善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研究者以忠信花灯为例,探索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构建一体化传承模式,通过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楚雄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楚雄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彝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当前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坚 《高教论坛》2012,(5):78-8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正在或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探讨。其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建设成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高校“非遗”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建议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潮汕抽纱工艺是广东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针对目前其濒,临失传的现状,文章提出采取博物馆化、时尚化、将其中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设想和举措,以使潮汕抽纱工艺获得有效的乃至更高层面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为驻所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服务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怀化学院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而为促进整个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今天,它的保护和传承往往是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同时也要看到,文化的传承不是千古不变的原版沿袭,而是靠不断的改良变化、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不断的融进新的理念,才能使其"生生不息",才能令其"源远流长"。本课题主要是以大连庄河地区的剪纸艺术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及相关艺术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以及发展现状,来探讨如何针对本地区的特色和现状,更好的使庄河剪纸等非遗文化在被妥善保护的同时,又能更适应当今社会地区性文化经济的发展,并提出较为实际可行的建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保护和建设资金不到位、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乏力、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单一等问题,应从技艺、资金、管理、产业化与品牌建设方面入手,进一步梳理传承脉络、夯实技艺基础,加强协调统筹、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打破区域壁垒、提升整体意识,创新生产理念、促进产业融合,扩大展销推介、打响非遗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