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正>敕谕,又称敕书,与敕命合称"敕",是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之一,也是民间俗称皇命"圣旨"的一种,主要用于授任官员、敕谕臣民、晓谕外藩等,纸质状(片)式。光绪朝《大清会典》记载:敕书用纸有三种,一是金龙香笺表里四层黄纸,二是画龙笺表里三层黄纸,三是印边龙笺表里二层黄纸。授任官员:敕谕是官员行使职权的凭证,根据官员的职级高低可分为坐名敕和传敕两种坐名敕授与高官,如督抚驻  相似文献   

2.
<正>敕谕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它有三种用途:一是敕任官员;二是敕谕臣民;三是敕封或谕告外藩,诸如朝鲜、琉球、安南等藩属朝贡诸国,遇有国王继位请封时,清政府须遣使敕封,该国王才被视为正统。外藩要按例遣使朝贡,清皇帝则敕谕嘉奖并颁赏礼物。这是一  相似文献   

3.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6,(4):F0002-F0002
敕谕是皇帝诏令文书的一种。汉代,凡上级告谕下级、尊长告谕子孙都称敕。南北朝以后为皇帝专用。清代沿用,主要有敕谕和敕命两种。敕谕用于皇帝颁布训令,指明官员职责范围,谕告臣民;敕命用于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和承袭爵位者。这份敕谕是清政府平定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过程中,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初三日颁布的,其中历数了吴三桂反叛的罪行,晓谕四川、云南、贵州军民协助清军平叛。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二十年十一月,清政府经过八年,平定了三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着一份珍贵的清代圣旨——乾隆皇帝任命梁国治为湖北巡抚的敕谕。该敕谕材质为黄色纸张,长172.5厘米、宽54.4厘米,四周印有双栏墨框,5.8厘米宽双栏框内印有四爪云龙花纹。敕谕正文为满汉合璧,左起满文,右起汉文,满、汉文中间时间处骑年盖月钤有两方满汉合璧篆文玺印“敕命之宝”,印文满文为“hesei tacibureboobai”。清代敕命和敕谕文书敕,自上而下之行,有告诫、晓谕之意。汉时,敕多用于上级告谕下级、尊长告谕子孙。南北朝以后,敕成为皇帝专用,敕赐、敕任、敕设、敕命、敕许均指帝王的赏赐、  相似文献   

5.
敕 文书名称。始用于汉代,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唐宋之时,君主指示及诫励臣工或晓谕军民时,有敕旨、敕榜之类。明代皇帝对巨工有所训示时,则用敕谕,封赠中下级官员时,则用敕命等。清沿古制,对于敕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英博物馆藏一块明代青花瓷板为研究对象。认为其是官员定烧的景德镇民窑产品,镶嵌后作为案头插屏使用。画面上方的文字题记为一道敕谕,是嘉靖二十九年颁给赴北京述职的天下朝觐官中通过考核的官员的。嘉靖九年至十二年,多地连续的大旱和饥荒,是导致自十一年开始赐敕由正月推迟至二月的原因。敕谕所用"皇帝之宝"是唯一一枚从洪武二年沿用至明末的青玉宝玺。本文梳理了明代考满法、考察法并行的述职考核之法,探讨了朝觐之仪和朝觐考察之弊。考证该瓷板画为天下朝觐官陛辞图。图中建筑为北京紫禁城,画面云气缭绕一方面是虚实对比的简省,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内外有别,渲染紫禁城的神秘和崇高的地位,此外还有臣工歌颂圣德瑞应的妙用。画中四品官员可能是曾任江西吉安府知府的靳学颜。  相似文献   

7.
余焜 《兰台世界》2016,(19):102-105
诰敕是我国古代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有明一代,制诰机构的设置与沿革有自己的特点,而诰敕作为官员考绩制度的一部分,其颁授对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明代功臣勋戚、官员考满合格、皇亲国戚、藩属国王以及官员的先辈、妻室等群体可获得诰敕。而诰敕的颁授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统治者的嘉许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激发他们为巩固王朝统治而勤于所任职事,为百姓谋利的热情,从而对完善官僚体系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清朝诰命、敕命这类封赠文书的研究或较为抽象,且仅涉及相关制度在某一时间点的形态,或虽具体,却少见个案所处的历史脉络。因希望立体、生动地展示清朝的诰敕,故以世祖、圣祖、世宗三朝为时限,既研究诰敕制度的变迁,又呈现诰敕授予的趋势。由此发现,多民族的清朝有意以多种语言书写诰敕;在政局紧张时大量颁发以笼络人心,局势缓和后则修改制度、少量颁给以减少拥有者,以使诰敕珍贵;诰敕是清朝重要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八十周年。现从清代外务部档案中选出驻美使臣梁诚、御史夏敦复奏请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折片,清政府颁给驻英使臣张德彝补签红十字入会原约敕谕稿,日内瓦万国红十字会为中国入会事致外务部的信函等有关史料,予以公布,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0.
<正>诰命、敕命是清帝颁赐或授官时使用的封赠谕旨,是民间最为熟悉,并多有收藏的圣旨。诰敕为卷轴式文书,内容书于"江宁织造"专供皇宫使用的提花锦缎上。其锦缎花纹,轴头的用料,按照官员品位高低有着严格的区别。诰敕内的文字书写也有讲究,文官使用玉箸篆,武官使用柳叶篆。文体使用华丽的骈体文,满汉合璧。这是我馆所藏顺治授给噶把喜贤章京多鼐及其妻的诰命。  相似文献   

11.
正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制、诏、诰、敕、谕、旨、批等命令的总称。现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圣旨",多为明清皇帝封赠官员及其先人、妻室的诰命与敕命。近年来,在影视、戏曲等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皇帝圣旨或"情景再现"颁发圣旨的场面。那么皇帝圣旨到底什么样?圣旨里又隐藏了多少故事?本讲就与您聊聊明清圣旨——诰命与敕命,以及社会上流散诰命、敕命的真假是非。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9,(5):154-154
云南省对公开选拔的34名年轻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公告中不仅有每一个拟提任干部的简历,还有每人在任现职期间的主要工作实绩。网友对此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之声。为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去牟5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出台公开官员财产的规定,当时也遭致漫天非议,不过可喜的是,这种“破天荒”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起到了带头作用,随后浙江慈溪等地也开始实施。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人的姓名是南姓、名、父称三部分组成.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上,组成俄罗斯姓名的三部分不是同时出现的.最早形成的是名字,随后是父称,最后才有了姓氏.据文字记载,俄罗斯人在14世纪才有了姓.最先有姓的是王公贵族,他们的姓形成于14至16世纪中期.地主的姓形成于16至17世纪,而市民(除有名望的商人外)的姓到了19世纪没有完全确定,神职人员在18至19世纪上半叶才有了自己的姓.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姓与他们的领地及出生地有关,例如,姓"舒伊斯基"的贵族的领地在舒亚城和舒亚河一带.古时.多半俄罗斯人没有姓,所以同名的人很多.据史料记载,人们是用父称和绰号来加以区分的.  相似文献   

14.
红、绿头牌     
<正>"红、绿头牌"为清代高级官员因事向皇帝呈递的衔名竹牌,相当于现在的名片。牌上写有求见皇帝的大臣姓名、官衔、籍贯及人仕年岁、出师勋绩等事。红头牌仅供宗室王公使用,其他大臣只能用绿头牌,皇帝视之决定是否召见。因持红、绿头牌觐见多在皇帝用膳之时,故又称其为"膳牌"。皇帝选秀女时也用绿头牌。清宫在挑选秀女时,牌子上写明该女子的旗籍、父名、本人年岁、有无生疤等内容。初选通过称之"留牌子",等待复选。落选者称之"撂牌子",即可  相似文献   

15.
诰敕文书是明代不同爵位贵族和不同品级官僚的凭证性文书,体现了明代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特点。本文根据史料的记载,并结合现存的诰敕文书原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明代诰敕文书制度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爵位和官阶的诰敕文书,在文体、结构、撰写、颁发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认为明代诰敕文书在使用上,是官员考绩制度的一部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6.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及民国诰敕文书,其中,清代22件,顺治朝3件、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3件、嘉庆朝2件、道光朝5件、同治朝2件、光绪朝4件,另有民国时期1件。诰敕文书是明清两代封授官阶以及“覃恩封赠”官员本身、妻室及其先人的凭证。其制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告身”,宋代始由官员本身延及先人。明清之际又有所发展,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诰敕制度。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1.诰敕之分:以一品至五品官给予诰命文书;六品至九品官给予敕命文书。2.文职封赠官阶名号:正一品曰光禄大夫,从一品曰荣禄大夫,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执行,我国科技文献的对外交流和各类人员出国机会越来越频繁。人的姓名在各种对外交流中总是必须涉及的问题之一,如出国人员办护照,自然科学论文的外文稿(主要是英文)等,都存在签名或署名的问题。以前,我国人的汉语姓名拼写一般用拉丁字母按韦氏音标拼写,姓和名的前后顺序也不统一,比较混乱。这主要是当时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拼写方案,受外国人姓名拼写或各地方言的影响较大,因而,可以想象,汉语姓名的拼写形式自然是杂乱无章的。1974年5月,国务院  相似文献   

18.
晓言 《中国广播》2007,(8):78-78
许多外国人的姓名与中国人不尽相同。他们有的名字在前,有的姓氏在前;有的习惯称姓氏,有的习惯称名字。在书写方面,中国人姓名(某些少数民族除外)都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而且是连写,中间没有间隔。大部分外国人姓名译成汉语时,名字和姓氏是不连写的,分开写的,中间都有间隔。这个表示间隔的叫做间隔号(&#183;),也有叫分读号或音界号的。间隔号在字身中间,印刷中叫中圆点,上下居中占一个字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三、除目击的事实外,要注明消息来源。写明消息来源是用事实说话的一条经验。有些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不注明材料来源读者也不会生疑,自然无须写明消息来源。记者目击的事实,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当然也不必句句都加上“记者看到”等字样。但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揭示事实之间内幕联系的材料,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还会以为这是记者瞎猜的。  相似文献   

20.
新疆出土佉卢文人口买卖文书既包括人口买卖契约也包括涉及人口买卖问题的其他文书。人口买卖契约是买卖双方在买卖活动达成共识后签订的一种协议,一般包括签约时间、买卖双方的姓名、被卖人的简单情况、买方权益、证人、契约仪式、契约的有效期限以及对违约行为的处罚等。涉及人口买卖的其他文书既有国王敕谕、书信,又有国家保存的档案,即官府文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