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彩香 《兰台世界》2016,(20):122-125
中国内陆最早的三所女子教会大学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北京,1905)、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州,1908)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5)。在这三所教会女子大学里,由于特殊的内部结构与环境因素,使得三所女子大学的管理呈现出不同于男性大学的管理特征,即女性化、亲情化管理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从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3.
范启标 《兰台世界》2015,(5):131-132
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着重从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课程设置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考察论证。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  相似文献   

5.
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是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女子大学的关键途径。目前,我国女子大学发展态势较好,但是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众多不足。本文以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为参照,对中美两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课程体系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加以借鉴;从而探索中中国女子大学建设的发展导向和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7.
江丽 《大观周刊》2012,(3):208-208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素质,教会创造思维、自主学习,学生体会到快乐,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8.
民初女学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女学生群体及其他相关人员教育观念、婚姻观念、职业观念的嬗变。该时期的女学生主要来源于家境较好的家庭,教会女子学校在女子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人自办女子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女子留学教育逐步兴起。  相似文献   

9.
馆藏上海教会大学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教会在上海举办教育最初的动机是传教。由于直接传教收效甚微,促使传教士去寻找传教的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建立教会学校,就是欧美各国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传教手段。在一般教会学校得到较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教会大学。开办高校的理由为:使上海的上等阶层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通过他们影响普通百姓等等。因此,早期的上海教会大学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是教徒,都必须接受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和礼仪的严厉约束,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起码修习一门宗教课程,宗教课程是早期的沪江大学、圣…  相似文献   

10.
由章开沅主编的<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共7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通过7所著名教会大学在我国清末民初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正面展示了教会大学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智地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管过去一些学者怎样评价教会大学,但笔者赞同章开沅在本书序中所说的,"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大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教育功能日益增长,而且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由章开沅主编的《教会大学在中国》丛书共7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通过7所著名教会大学在我国清末民初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正面展示了教会大学的历史。我们需要理智地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管过去一些学者怎样评价教会大学,但笔者赞同章开沅在本书序中所说的,"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大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教育功能日益增长,而且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初现中国。在兴办新学的热潮中,教会大学高速发展,其中美国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但在1925年6月,数百名爱国师生毅然脱离了圣约翰大学,组建了私立上海光华大学。光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就是张寿镛先生。  相似文献   

13.
首先阐述了摘要抽取的基本能力——信息分析和信息合成能力的概念,然后介绍了西班牙格拉那达大学图书情报学两门学位课程《文献摘要抽取》和《索引及摘要的编写技术》的课程要求及通过摘要抽取测试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过程,最后指出我国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方面的不足及西班牙格拉那达大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与近代教会大学相伴而生的教会大学图书馆,在基督教“普世价值”的主导下,首先扮演着西学东渐的角色,但是面对中华文化强大的包摄力与自我认同,不断做出调整。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不再以宗教书籍为主,门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出版学术书刊,服务乡村建设与研究;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推动民众教育;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中参与民族解放运动。近代教会大学图书馆的“中国化”,体现了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的去“文化涵化”现象,其功能经历了由“传教士”到“教育家”再到“社会家”的演变过程,不失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表6。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15.
清末女子体育教学,在和清廷顽固派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发展。清末明初,湖湘地区创办了许多女子学堂,这些女子学堂注重引进西方体育课程,对学生开展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的教学,校方还通过举办女子运动会检验女生体育教学成果。组织女生参加区域性的官方或者民间运动会,促使女性从封建藩篱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培养了大量的女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代女教育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吴贻芳,于1928年正式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并主持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23年。在此期间,吴贻芳坚持英语教学特色,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以优异的成绩培养出一批近代女界精英。  相似文献   

17.
陈学英 《兰台世界》2013,(19):103-104
<正>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82年中国开始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至1950年,中国有14所教会大学[1]。教会大学的英语教育是整个近代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富有特色的部分。这些教会大学曾被当年来华背负宗教使命的传教士们认为是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于1904年,基督教会将贝满学校改建为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女子大学,此后教会办的华南女子大学(1908)、金陵女子大学(1915)和福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近代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1917年,北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德育智育与体育的全面发展,金陵女子大学于1924年即设立体育系,1925年上海女子体育师范学校并入金陵女子大学,遂使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教育更为强势,发展为近代女子体育教育史上的重要学系。  相似文献   

20.
新闻学教育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新闻报道方式在因特网时代发展的趋势 ,作为培养新闻记者摇篮的大学新闻学教育 ,必须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新闻人才。本文介绍了美国几所在新媒体技术方面领先的新闻学院有关新媒体课程设置 ,并提出传统新闻记者与数字化记者之间的过渡———多面手记者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