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距离的控制在余华的小说里主要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先锋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冷漠的基调对世界进行艺术性的描述,营构审美意象,使象的作用在意象的展现与叙述的紧密融合中得到了明显的凸显;刻意消解事件重要性的叙述策略的运用,间离了正常人面对暴力与死亡时应有的心理反应,使读者在得到强烈的视觉感知的同时对所呈现的意象产生强烈的惊异,成就了突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先锋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残酷、阴冷、丑恶, 读他的作品就如掉在冰窖里。笔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其冷漠风格的形成: 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 五年职业医生生涯, 对暴力泛滥的“文革时代”的记忆, 文坛潮流的变化, 对世界本质的个人理解,外国文学的影响等。暴力、血腥、死亡充斥着每篇小说的字里行间, 余华以其“冷漠叙述”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暴力与死亡的展示,表现世事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与冷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人对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暴力、血腥、残忍、冷酷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趣。但通过对余华真实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表现的“恶”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真实观之上的,缺少事实依据的“假恶”,其先锋小说具有明显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5.
余华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和死亡是其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取向,《现实一种》更是将这一创作取向推向极致,因为余华把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瞄准了一家人,当死亡像漏斗一样源源不断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时,家的情感早已消失殆尽,于是,这个故事便走向了零感情叙述。本文将从“死亡”的次次叙述中展现家情感的零度推进。  相似文献   

6.
郭燕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1):177-178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90年代前的小说,用极端冷漠的叙述,将暴力、死亡充塞于现实中的每一个角落.本文拟就余华前期小说所显示出的对人性之恶的愤怒与焦虑,来初步探寻其难以言说的风格或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9.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余华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在余华的小说里,保留着对寻常事件的反向探索和成长中的苦恼,不仅关注对暴力的叙述,还渗透着对暴力下人性善的复苏。他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儿童不只是暴力下的产物,而是暴力和当时苦难背景双重压迫下的产物,被遗留在成人世界之外;父亲形象由病态、残暴无情逐渐向完美高大转变。本文就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细小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命经历的正是由生向死的过程。余华早期中短篇小说表现出对死亡的深切关注,其小说《现实一种》讲述一场家庭内部的暴力与谋杀,看似离奇的故事却有有力的现实性依据。余华对死亡的叙述以及对隐藏在死亡暴力背后的人性的探究消解了死亡的意义,透露出对其自身以及人的生命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冷峻的叙述姿态,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残酷,作品充满了血腥、恐怖和死亡的气息,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这种暴力倾向显然来源于作家的“文革”记忆,在“文革”时期度过童年岁月的余华,对发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灾难有着深刻的童年记忆。他以反叛传统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迷恋于文学形式方面的探索,以民间立场的、个人化的叙述,展现充满精神梦魇的“文革”记忆,揭示历史的癫狂和荒诞,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一、暴力的“仪式”:外视角和反讽余华、莫言等先锋作家在描写暴力与死亡时,叙述主体是以纯客观化、超然的笔调加以详尽展示的。叙述主体已放弃了道德情感立场和价值评判,这种零度情感和冷漠叙述肇始于莫言,而余华将之推向极致。莫言的《红高粱》中剥皮的情节是惊心动魄的,莫言几乎以详尽细致的笔墨将每一细节鲜血淋漓地展现出来而不带任何情感,令人不能忍受的是这种血淋淋的暴力发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论余华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创作前期作品以展现人的罪恶、暴力和死亡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后期创作以渲染苦难为重。从余华小说呈现出的浓烈的悲剧意识中,可以窥见对罪恶与死亡的残酷描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而是作者所采取的一种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苦难的痛切的关注,其间呈现出对人性的解构和生命真谛的求索。  相似文献   

17.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先锋派作家余华把对生存思考的目光投向传统与民间,发生了文学上的转型,在对冷漠的死亡罗列之外,余华更多去挖掘真正中国人苦难人生的生存之道,用冷酷背后的温情去寻找中国人的根本内在。余华通过展现死亡的方式,表现了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求,未知死焉知生的道理在《活着》中得到了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余华的小说中有一种深隐的人文关怀意识,而这种意识却是与他的暴力情结的表现联系在一起的,即热衷于描写死亡、描写富于刺激性的血腥而残酷的暴力景观,以模式化和系列化的方式展示死亡和暴力,以此来促使人们突破狭隘的现实经验,正视、警惕现代文明中人性的恶、人生的荒诞。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的人的悲剧命运是通过暴力和死亡的主题揭示的。他通过对暴力的冷漠的、触目惊心的书写来展示人性的本能的暴力欲望,而且暗指了这是历史暴力的绵延,是现实层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中包含的隐形暴力。通过书写命运的残忍,苦难的无以复加,指证一种潜在的、强大的、难以抗拒的暴力形式。而他对暴力与苦难的书写最终都指涉着死亡,笔下的人物只是被本能的欲望裹挟着前行,被动地承受苦难与厄运,等待接受死亡的宿命的安排,死本来就是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