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衡 《编辑之友》2011,(1):65-66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是很熟的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心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  相似文献   

2.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相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超出眼界的热衷有个人抬着右臂,仰头站在路边,好像在向天上看什么东西。这时有个过路人看到了,以为他在看天上的什么东西呢,就站在他的旁边,也向上望着。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人,也站在旁边向上看;又来了一个人——不长时间,路边聚集了很多人,一起仰头向上看着。这时,第一个人放下手来,看了看周围的人,你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说起木匠,总要在前面加一“小”字,既表示亲热,又有一点轻看的味道。手艺人嘛,在大上海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木匠更与民工同一个档次。但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木匠在我们这个城市是风光过一阵的。木匠的手艺对清贫生活是一种安慰,在下就积极性颇高地学过几招。  相似文献   

5.
黄远生本质是好的,内怀有向上自爱之心,底子是很好的人,但行动有些矛盾。他交游甚广,同袁世凯的亲信左右也有交往。因此别人不知道的政情他能知道,在给上海报纸所写的通讯里,巧妙的透露出来,因文章有内容,结果大家都喜欢看,他就成了大有名的新闻记者。到袁世凯想当皇帝时,需要有名的人替他说话。既有外国顾问,如古德诺,又有贺长雄等人写文  相似文献   

6.
弄丢自已     
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来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成为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去见和尚,气急败坏地说:甲已经自己当老板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消息     
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关心报纸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对进一步办好安徽日报十分关心,9月份,他就抓好当前的宣传报道谈了两次意见。他说,他每天看省报,看宣传观点,看宣传组织群众,看群众的风貌。他要求报纸继续提高思想性和战斗性,尽量办得活一些,使它成为各级领导的得力助手,又为人民群众所喜爱。黄璜指出,要继续宣传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坚定不移地贯彻农村的经济政策,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开辟新  相似文献   

8.
用"成名"这个词,实在不敢当,这里也只能按习惯借用一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想不到一篇不经意为之的短通讯给我赢来一个记者所向往的荣誉。1980年暮春,我到山西忻县采访。听说有一个农村青年叫岳安林的养猪很在行,我到村里去访问他,他却进城了。我看了他的猪场,又看了他的院子。这个人遭遇实在坎坷,就  相似文献   

9.
董上德 《文化遗产》2010,(1):66-71,157-158
同一母题之下的系列故事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母题可以"孳乳"出一系列的故事,而这一系列的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又可以"转化"出不同的叙事样式;这样的"转化"往往以"捏合"为主要手段,而"捏合"又不是随便的"编造",它必须与特定的叙事样式相适应;所"捏合"出来的故事必定被特定的叙事样式"格式化"。于是,同一个故事被一次一次地"格式化",就产生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叙事样式。不同叙事样式的故事尽管来自同一个"祖宗",由于编故事的人谙熟叙事样式在同题材格局内的转化机制,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各有不同的面貌,具有"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同一个"故事"可以生生不息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青柠 《新闻天地》2009,(6):14-14
如如今名人挂职也形成一股潮流。谈到名人挂职,就不能不提及牛群。 2002年12月28日,安徽省蒙城县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正式任命,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在蒙城挂职任副县长5年。就在牛群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麻烦也接踵而来,裸捐、圈地、捞钱等负面消息一直困扰着他,再加上外界对他从政一事众说纷纭,项不住压力的牛群于2004年夏天提出辞职,重回文艺圈发展。牛群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在安徽蒙城的从政经历,他说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言可畏,死的心都有。  相似文献   

11.
刊登此文是为了引起大家讨论。如文中谈到实行全面承包责任制后的变化时,未提及宣传方面的变化,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有益的鼓励自 1 958年贾祖璋先生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调到科学普及出版社以后 ,2 0多年里 ,我一直在王幼于先生的指导下做编辑工作 ,他给我的教益也很多 ,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们从 1 951年起就在同一个编辑室工作。贾先生调走以后 ,他任我们编辑室主任兼副总编辑。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对人对己都非常严格的人 ,不轻易说赞扬的话。有一回看了一篇我的作品 ,他说“这一篇写得不错”。因为这话十分难得 ,所以尽管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 ,却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是 1 957年的事儿 ,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前夕 ,从党中央传下来一个精神 ,要提倡…  相似文献   

13.
结账     
鲁迅提倡“查旧账”,但那是用来揭露“一阔脸就变”的人的。这里要谈的却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点建议。前一段,报上转载过一条外电:丹麦的一位女部长出国,挥霍国家钱财,住旅馆等超过了规定的规格,被解除职务。后又报道她偿付了款项,最近又报道她重新当了部长。象这种新闻报道,有头有尾,读起来一清二楚。又如,前些时候,报纸上先登了某干部子弟高考舞弊被揭发出来的消息,大家就瞪着眼睛,想看看这件事如何发展。后来,又登了他已被取消学籍的消息和其父的“教子不严”的检查,大家还是瞪着眼睛,还想看看到底怎样。最后,果真他被开除出党了,有关人员也受到相应的处分。大家这才转过眼去看别的消息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谱系中,许江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成就的表现主义画家。十年来,他一直在画葵。他笔下的葵花大都枯干、倔强,葵园既像广场又如废墟。这是他精心找到的语言,他觉得这样的葵就是那—代知识分子的写照 许江站在展厅里,含笑看一群小学生在他的作品前站成一排、笑容灿烂地拍照。  相似文献   

15.
有了新媒体搅和之后,世界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世界杯和新媒体接吻,这已经是第四次了。就好像跟同一个女孩接吻四次后,感觉也就没那么强烈了。要说起来,还是第一次的接吻最刺激、最难忘。  相似文献   

16.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本书现在还是个闷葫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单单看这个既妙喻绝伦,又准确精当的书名,就不能不感叹一声:真亏他想得出!可不是么,新闻是对变动中的现实的直接再现;既然是变动中的现实,就免不了涂涂改改,修修补补,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初稿是什么?揣摩…  相似文献   

17.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18.
4月19日山西农民报第三版,刊登了一篇题为《针灸如神,妙手回春》的通讯,介绍赤脚医生程好收研治癫痫病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一有空就翻书看,每晚总是学到深夜,休息不到三个钟头。短短的半年功夫,他就翻阅了厚厚的几10本医书,记下了60,000多  相似文献   

19.
小引2008年5月7日上午去瑞金医院看了王元化先生,遇到钱文忠、翁思再、蓝云、吴曼青等人。当时元化先生已是头大如斗、腿瘦如柴,说两句话就昏迷一会儿,也仿佛是在不断地积攒气力说出他想要说出来的话。但他依旧思路清晰,思考不停,只是记忆和说话的力气跟不上他运转的大脑。  相似文献   

20.
一点疑问     
看完历史巨片《鸦片战争》,确实有很多新鲜的感觉。例如关于琦善,就觉得他并非如以前所说是一个可恶的投降卖国分子,而是相当冷静、务实、有头脑,对外的眼睛甚至比林则徐还“睁”得早──他早就看出大清的长矛大刀,敌不过英夷的坚船利炮。因为这感觉有点出格,又不知是否准确,所以按下未表。但看了中央台7月份某期的《文化视点》,又有了点并不孤立的感觉,以为可以说说无妨了。那些接受记者采访的观众,虽然也有说他卖国的,但大多对畸善寄予同情,抱有好感,有的甚至说,琦善还是忠君爱国的,他也是皇亲国戚,世受皇恩,凭什么要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