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理科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并把它作为衡量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在以往理科课程教学中没有引起对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视。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探究的科学本质教育功能,以引起理科教育者对科学探究中渗透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科学辩论是理论性探究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国内外中小学科学课堂缺少科学辩论,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严重问题"。在我国中小学科学课堂讨论中,虽然意见分歧常常出现,形成了科学辩论的契机,但科学辩论却不能有效展开。通过中美课堂案例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展开课堂科学辩论的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应避免限制学生理性思维的课堂活动预设;第二,"磋商"应成为课堂科学讨论的基本互动模式。同时,还必须对科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师生角色都进行调整,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在科学课堂上有效开展科学辩论。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23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江阴华士实验学校协办的"科学课堂如何体现科学本质"专题研讨活动,并应邀执教了研究课"光的行进"。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围绕主题进行圆桌研讨。在研讨中,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就"科学课堂如何体现科学本质"进行了积极交流。笔者认为,科学课堂上要体现的科学本质太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改善生活——科学课堂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钟玉芝 《科学教育》2008,(5):F0003-F0003,F0004
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是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人们对科学的认识经历了由“科学知识本质观”到“科学探究本质观”的转变,后者认为科学不仅是系统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把科学探究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科学本质的要求。1科学本质观理解科学的本  相似文献   

5.
对于科学本质可以从"科学是探究"、"科学有自身的价值观体系"、"科学是建构性的知识"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诠释。科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开展探究教学、融合科学史、渗透STS等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本质观,要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活动自然地融合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的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模拟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实事求是地收集证据,围绕证据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建立模型,对假设做出解释。基于科学本质构建的科学课堂,应该体现科学的特质。本文结合一线教学案例,从五方面来谈谈基于科学本质构建的科学课堂应该具备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于科学本质可以从"科学是探究"、"科学有自身的价值观体系"、"科学是建构性的知识"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诠释.科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开展探究教学、融合科学吏、渗透STS等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本质观,要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活动自然地融合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的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科学教师来讲,如果不理解科学本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别,分不清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国家)的贡献、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上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很难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而且很可能将“伪科学”引入课堂。本文通过对一些常见案例的剖析,讨论一下科学课堂教学中违背科学本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唐小为  丁邦平 《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在美国科学教育新框架中,首位关键词由"科学探究"变为"科学实践",这一变更折射出近20年来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扭转课堂探究模式化倾向的努力。探究模式化的根源,可追溯到"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在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主导地位。框架使用"科学实践"一词,凸显了融合社会、认知、行为三个维度的实践观。其实施要求理论性探究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并要求科学作为社会性活动的特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施展。  相似文献   

10.
闻叙良 《海南教育》2014,(24):81-82
从目前的科学课程实施来看,新课改之后科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面临着从领导到教师的科学观念转变、学校师资和课程相关资源问题。学校和教师看似了解了科学本质,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非科学和伪科学的教学行为。因而,对于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的正确定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及科学探究与课堂功能的特点与关系,提出了充分发挥课堂功能,在课堂中进行科学探究的观点,并通过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与检验"这一案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就是探究,科学活动的本质更在于探究。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它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国外科学本质教育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一般认为,科学本质涉及"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本质观决定了科学本质教育的内容与学习范畴.科学本质教育的教学策略是多样的,主要有科学对话模式和HPS教学模式.通过正确处理科学本质与科学探究的关系、科学本质与科学史的关系、设计融入科学本质的课程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界早已对科学的本质及科学的本质教育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很多人一致认为,科学的本质的构成成分应该是学校科学课程中基本的、中心的内容。实际上,自20世纪初,科学教育领域就开始提倡要使学生理解科学和科学的本质,然而,科学的本质一直作为“潜课程”隐含在科学课程之中.没有作为明确的课程目标提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关于科学的本质的描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文件和科学课程文件中。  相似文献   

15.
中学理科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更深层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于是,大家非常关注并积极实践科学探究式教与学,相关案例可谓铺天盖地。其实,大多案例都是"伪"而非"真"科学探究。何谓"真"科学探究?判断的基准至少应有两条:一是探究问题是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问题,二是探究过程应弥散着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首先就强调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见,理解科学的本质已经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中科学教师对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方面的认识偏向于传统的科学本质观。缘此,在初中科学教师教育课程中要增设HPS教育,帮助他们从"科学元勘"诸学科的多维视野下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科学本质观。具体策略包括:通过对科学哲学的探讨,认识科学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模式;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凸显科学的人文意蕴;通过对科学社会学的审视,理解科学的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研究的本质、人类学习的本质和科学教育现实的视角看,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上的科学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回归科学和儿童本性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探究性学习来获取和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对小学生的益处非常明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应用策略,着重介绍了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观察探究和调查探究这四种探究方法的教学案例,并分析了每种探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适用情况。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本文总结出了科学探究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徐伟杰 《考试周刊》2013,(95):175-175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小学科学教学已将学生的探究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做实验",而成为"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基于学生的固有的科学素养,科学课自身的学科设置等原因,如何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辨析,并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科学素质,成了目前科学教育的一大探索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平时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我的科学课牢牢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出来,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