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介绍美国科学教育课堂上的一个案例——"探究南瓜种子"的同时,挖掘此案例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教学行为所体现的科学本质。这对我国在科学课堂中科学本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科学课程标准,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将“科学探究”作为最核心的理念贯彻始终。而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于2011年7月发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一书中,首位关键词已经由“科学探究”修改为“科学实践”,面对这一变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科学探究被拉下神坛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又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3.
《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与核心概念》增加了工程技术元素,提出“科学实践”概念。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型,更加关注具体的实践活动,更能促进与知识的融合,更有助于深化核心素养的发展空间。通过改变探究活动与知识建构相脱离的倾向、改变问题驱动方式为项目驱动、改变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融合等策略,可以有效实现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高翔 《福建教育》2023,(45):7-9
<正>2011年,美国在新颁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中提出“科学实践”一词,自此,从科学探究转向科学实践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科学实践,是指学生自主参与的、开放而多维的、与科学知识学习与运用相关的科学活动过程,强调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经历科学创造的过程,并能够运用多种活动方式开展基于科学经验的学习(潘洪建,2018)。科学实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态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创造力和研究精神,充分利用周围科学环境,重视幼儿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教学的整体性、游戏化和多样性。当下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时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存在诸多问题,基于陈鹤琴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应在目标设置上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上以自然科为主、活动实施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育方法以游戏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6.
美国科学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作为实践的科学"。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社会交互性、运用科学语言、科学代表物和工具的使用。在课堂上,科学实践的种类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发展并运用模型,设计并开展探索活动,分析并解释数据,运用数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及运用计算思维,构建解释,投入基于证据的辩论,获取、评价和交流信息等八个方面。教师应从科学过程、社会交互性、概念模型、表达与反思等方面支持学生学习"作为实践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科学探究课程IQWST提供了把科学探究学习进阶理论转化到教学实践的有效方式。其开发理念为:依据学习进阶框架确定课程目标,以"驱动问题"为线索设计、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共同进阶。这启发我们在落实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中要注重知识的部分与整体的联系,课程中合理设置科学实践活动,做好科学探究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探究是科学实践的核心活动,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仍然是一大难点。在活动层面,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组织的逻辑和节奏,做好相关背景的铺垫,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在话语层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维持探究问题的开放性,强调答案的不确定性,弱化自己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从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共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高中课标的“科学探究”修改为探究实践,凸显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在“动物的运动”一节教学中,通过多个创意实践设计,触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与实践制作,在综合实践中实现知识“活”化,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科学课堂"应是立于儿童立场,研究和优化儿童的科学学习方式,以儿童喜欢和可理解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课堂。在"儿童的科学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可以从儿童探究活动的设计、儿童探究材料的优化、儿童科学思维培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探究活动中的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反映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的记录,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想轨迹。因此,教师要深入、科学地设计记录单,及时记录、客观真实记录,将记录与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记录,享受记录,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一、调研问题背景二、国际科学教育历史上的"探究"(内容见本刊11月、12月)三、当前主要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6.南非在南非2002年颁布的《R-9年级国家课程标准(Overview)》中,最初用的都是"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的提法,定义为:学习者依赖其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进行活动;探察事物间的联系,从而解决科学、技术和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行课堂观察研究所用的工具多为普适型,无法突出学科的特点,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听评课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于小学科学学科来说,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落实,但仍有"如何判定学生探究活动达到的水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等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应以"做思共生"理论为指导,开发科学课堂观察量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开始从"探究"向"实践"转向,科学教育学界积极探索以当代科学实践为情境的教学模式。此类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教学设计: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论证教学和基于"社会需求"的科学研究案例教学。前者充斥着辩论、磋商、证据收集、评价和反思等科学论证活动;而后者则全方位展示科学家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这两类教学设计都重视学生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解、通过反思来进行明确的科学本质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功能性科学素养。我国需要结合本国实情,挖掘和利用学生熟悉的当代科学实践情境,以发展学生对实践取向的科学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教育科学中使用的"科学探究"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探究技能是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与保证。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探究者,必然要具备以下探究能力:根据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和条件对解决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根据假设和条件设计验证方法的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概括结论的能力;与伙伴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说,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于探究  相似文献   

18.
张超怀 《教师》2020,(9):119-120
探究学习是科学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当下课堂,时常看到学生"走过场"式的探究场景,这样的课堂样态导致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无法真正落地,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备受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也就成为空谈。经过实践研究,要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①让学生与问题"对话", ②让学生与活动"对话", ③让学生与伙伴"对话", ④让学生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提升,帮助学生叩开探究之门,走进科学"真"探究,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奠基。  相似文献   

19.
倪叶陶 《辽宁教育》2008,(11):47-48
科学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记录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存在着记录价值不明、记录过程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构建真正高效而自主的科学课堂的理论支撑。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以"探究"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堂,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中轻松地打造基本的科学课堂,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