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极为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诗歌批评专著,其理论形态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的形态:在体制结构上,以定品第为经,品诗味为维,兼及立标准、溯源流、叙逸事。在批评方式上,采用具有个人性、体验性、直觉性、审美性、概括性、抽象性等复杂特征的"品味"批评;话语言说上以印象式概括和"比兴"言说为特点。《诗品》之"品"是一种融社会政治批评与美学艺术批评为一体的诗学形态,是智慧、灵性、诗性的东方诗学典范。继《诗品》之后,各类诗式、诗格、诗论、诗话等诗歌批评著作蜂拥而出,总归有唐代的"格""式"类和宋代的"话"类,而就其批评理论形态来说,则都属于"话"类了。  相似文献   

2.
一 清初的名书画家笪重光(1623—1692)曾总结艺术创作与观摩研究的体会,写成《书筏》与《书筌》两书,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原则进行过相当深入的探讨。他的《书筌》尤为讨论画学原理的学者所重,影响相当深远,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书画审美精神的主流作品。俞剑华曾称赞此书,“荟萃历代画论聚集百家画法,撷其精华,汰其糟粕。”换句话说,就是集大成之著,其展现的审美态度及美学精神,当可作为范本,供我们来探窥中国传统美学探讨的思维脉络。 笪重光的《画筌》既有个别论述创作之细节,如山峰水势之安排,树石屋宇之布置…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从现代性与现代艺术的角度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合法性的论证。他认为中国艺术精神具有代替宗教的精神安顿作用。  相似文献   

4.
《孟子》文章批评作为一种阅读和学习方法逐渐被汉文化圈各国学者所接受,不同国家的《孟子》文章批评又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状态。日本江户学者赖山阳从文学的角度认为《孟子》文章是平易明快的“战国语调”。他主张“以文视《孟子》”,以选本、评点、札记等形式进行《孟子》文章批评。赖氏发扬溯源意识,注意分析《孟子》与唐宋古文的渊源关系,建立了推崇韩苏、贬斥曾王的文章风尚。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赖氏将《孟子》视为日本人文章取法对象,从字法、句法、章法、篇法以及修辞等方面解析《孟子》文章。作为异域学者的赖山阳在《苏批孟子》的影响下与明清时期诸多中国学者“不约而同”地进行《孟子》文章批评活动。可以说,赖山阳的《孟子》学研究是中国《孟子》文章批评传统的“域外回响”。  相似文献   

5.
马正平先生的新《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是20多年来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理论研究的新收获,是近年来王国维美学与论思想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这种突破,主要是通过对王国维美学概念、美学体系、美学主旨的还原来实现的,而最终则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与论思想的迷人风采的还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所著的七篇论文与两部著作为底本,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简述陈寅恪的女性形象批评观,分析陈寅恪晚年"颂红妆"的原因,评论陈寅恪"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总结其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艺术长河中,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莫奈、梵·高、高更、雷诺阿、伦勃朗、毕加索、列宾、塞尚等艺术大师,为后人留下众多不朽之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都是流芳百世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由于"原型"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再加上原型批评理论在弗莱那里的"半人类学"性质,故此当其"旅行"到中国后,难免造成我们在理解、接受和运用上出现偏差。本文分析了弗莱原型理论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接受中显露出的问题,提出必须将神话—原型研究放在人类学理论的相关语境中来加以讨论。国内学者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第三、四重证据法,在神话-原型研究中不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亦可矫正我们目前的原型批评在理论阐发和实践运用中出现的偏颇。而大小传统再划分与N级编码论,则为整合性运用第三、四重证据材料提供了依据,不但突破了文本中心主义的局限,也可帮助学者摆脱"以西释中"的论述模式,从而将华夏文明及其文化原型整体性地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艺术品保险业市场之需求 2006年5月26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和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开幕。该展上近70件的艺术珍品都是莫奈、塞尚、高更、罗丹、雷诺阿、毕加索等艺术大师的代表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美学与文艺理论概况与整体的中国文论态势一样,本年度上海文艺理论与批评仍处于“理论之后”。这一借2009年面世的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著命名的状况,是继上世纪90年代初短暂“失语”之后大规模借用西方文化理论话语必要承担的后果。现在的问题不是“失语”,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进程带来青年社会的转变,青年一代对于二元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舍让我们看到东西方文化艺术精神的融合以及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春节期间热映的《功夫熊猫3》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个是对传统的回归,一个是对经典的西化,分别体现出在现实语境下,文化艺术话语的回归和青年文化现代性转变的新局面。分别代表我们对中国传统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市场的战略思想和逐利之路。  相似文献   

12.
毛本《三国演义》是毛氏父子携手合作的灿烂结晶,以新锐的小说观和美学思想对明本《三国演义》作了精细的修改,其旨趣在于艺术整体的修订与完善,而不止于字句的推敲和润饰;且从历史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进行了独具个性特色的评点。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价值意义不在于文本创造性上的重大突破与小说理论的大胆革新,而在于继承中的吐故纳新、审美评析与艺术求索,从而使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荷兰后期印象派大画家凡高是一位以其独树一帜的画风、荒诞不经的行为、令人惊然而惊的举止和对艺术的热烈追求闻名遐迩的传奇式人物。塞尚曾称他为“狂人”。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小文杜里认为:“凡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然而,这样一位艺术大师生前却备受社会的冷遇,长期在恶劣条件下无休止地作画,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萦绕心头的忧愁和郁闷使他患了精神病。除艺术之外,他得不到一丝人间的温暖。最后,他终于毅然决然地自己结束了那短促而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在《容安馆札记》中对北宋作家李新作品的风格、语言特点等进行了批评,从李新作品实际来看,《容安馆札记》的评语是平允而又切中肯綮的,是我们了解李新这一北宋作家、进一步展开李新作品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相关评论比较,可以看出,钱钟书在评价宋诗时更看重其审美特征,采用的是一种在大量摘录、引证基础上小心求证的微观批评法。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本文探究韩国古典小说《兔子传》借鉴先秦散文论辩艺术、吸收道教文化营养、借用中国历史地域文化元素,旨在揭示小说《兔子传》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联,以及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这对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上官燕 《世界文化》2007,(3):33-33,35
在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的德国犹太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对救赎批评模式有着独特的贡献。尤金·哈贝马斯在其作品《瓦尔特·本雅明:提高觉悟抑或拯救的批评》中曾明确指出本雅明的理论核心是一种救赎的或拯救性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是18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英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曾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思想文物,并在其创作中深受影响。他撰写的《世界公民》(又名《中国人书信》),不仅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而且利用中国的思想文物作为他批评当时英国社会弊病的论据,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人书信》,是1760年1月哥尔德斯密斯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界对《西游记》评点本研究中的宗教归属问题表现出两种倾向:一为随意化;一为极端化。有鉴于此,本文选取《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西游证道书》为研究对象,从评点内容本身入手,比较二书在主旨阐释、劝世导向、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归纳二书评点的立足点,并就当前学界存在的不足进行学理层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提倡"尽善尽美","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推崇"远、虚、淡、静"的审美情趣.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就此而言,可以说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诗歌功能的最早也最有系统的见解出自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论语·阳货》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诗学和美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经典性的艺术作用论。孔子所列举的诗歌的四种功用对于后世文艺思想的发展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