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近20年来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当我们谈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时,更多想起的是对女性作家作品的评论,而广义的性别批评却多多少少受到忽略。其实,成熟的文字书写始于男权社会,写作是男人的专利。从古至今位于文学史人物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在男权意识形态框架下,由男人们讲述出来的,女人处于被书写和被塑造的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是中国最早的注重版本问题的翻译文学批评群体,加强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批评的版本意识,但是他们的翻译实践却在后创造社时代遭受了版本错位的批评,王实味和罗牧等对郭沫若译本的批评便是典型案例。错位的版本批评,源于批评者对译者据以翻译的版本不熟或不知晓,径直以自己掌握的原语或转译版本进行批评,使得批评走向歧途。罗牧依据英文节译本,批评郭沫若从德语直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错位的版本造成了误评。误评说明翻译批评者水平有限。罗牧声明参照日译本而无参照之实遂为假批评。假批评通常是为了博出位或意气之争。在误评与假批评之外,罗牧翻译批评提出的"是"与"像"的问题在翻译学上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即不同译者的翻译往往也呈现了对原语文本的不同理解,这也引出了翻译文学批评需要面对的另一层面的版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女性主义,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女性自我意识之觉醒,继之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兴起,开始了对于“文学中的女性”与“女性的文学”之种种反思和研讨。到以后女性主义性别之论述,则结合了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派的对话,而且与时俱进地渗入了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新说。其所牵涉的纷坛繁复,  相似文献   

4.
从钱谦益到陈寅恪:古典诗歌解释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来受到当代人注目的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方法,关联到从清初到现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古典诗歌解释系统,这个解释系统萌芽于宋代的杜诗解释学,在中国学批评中,则属于“情志批评”。  相似文献   

5.
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明,陈寅恪是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潜心于学术研究而取得大成就,又具有博丽深遂的才情在文学创作上自树高格的一代大师。他在长期史学研究中总是未能忘情于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诗的研究。而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他有他的学术体系,这个体系,不妨称之为对历史演进所作的文化史的批评。文章分析了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政治、思想、文学以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引述了他对于元稹与《莺莺传》、沈约与道教信仰的研究,指出,对于陈寅恪来说,文化史批评不是一种偶然性与局部性,而是一种根本观点,那就是对历史、对社会采取文化的审视。他的研究使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得到整体的呈现,使人们更易于接近它的本质。文中结论性的意见是:他是既把以往人类的创造作为自然的历史进程,加以科学的认知,而又要求对这种进程应该具备超越于狭隘功利是非的博大的胸怀,而加以瞭解,以最终达到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文明能有一种充满理性光辉的同情,——这就是贯串在他大部分著作中的可以称之为文化史批评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3,(2):149-163
王国维与陈寅恪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赵元任生於1892年。梁最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於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  相似文献   

8.
杨松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根源在于社会观念、诗坛风气和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上。本文以《原诗》为例,试图重析杨松年先生提到的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与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思想和文学批评受"象"思维影响很深,"象"思维试图从某一特定事物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类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怡 《东方文化》2001,(1):81-86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和宗教学家,是本世纪的学术大师,其中《柳如是别传》是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巨,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多年来知识的积累,在其晚年目盲体衰的恶劣条件下完成这部作品。“全书八十余万言,以柳氏本末为主,而附之以钱氏有关事迹,并详述柳氏与陈子龙、程孟燧、谢三宾、宋徵舆、李待问等人的交往关系,多发前人未发之覆。”  相似文献   

10.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生态批评?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文学、语言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思潮。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文学批评历来关注文学作品中如何表述、再现自然和环境,“田园诗”、“地域文学”、“文学中的动植物意象”、“文学中的风景地貌”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名目,但长期以来,这种研究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的名号,规模和影响也非常有限,谈不上成气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吕克特首次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学会倡议以“生态批评”取代之前沿用的“自然文学研究”;1991年,影响广泛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将生态批评作为年会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而社会文化研究已经成了各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切入点,文学研究自不例外。然而也有一部分研究者,自觉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文化批评方式划清界线,哈罗德·布鲁姆即是一位这样的文学批评家。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军 《中国文化》2008,(1):92-103
据笔者管见,中国现代诗词以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三大家为成就最高。本文拟略述中国现代诗词的若干特点,和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诗词的杰出成就。包括四部分:一,现代诗词的几个基本特点。二,现代诗词的艺术新变。三,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诗词代表作举例。本文旨在说明,旧体诗词可以反映现代生活和情感,诗词之境界与诗人的性情、学养、心灵境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极为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诗歌批评专著,其理论形态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的形态:在体制结构上,以定品第为经,品诗味为维,兼及立标准、溯源流、叙逸事。在批评方式上,采用具有个人性、体验性、直觉性、审美性、概括性、抽象性等复杂特征的"品味"批评;话语言说上以印象式概括和"比兴"言说为特点。《诗品》之"品"是一种融社会政治批评与美学艺术批评为一体的诗学形态,是智慧、灵性、诗性的东方诗学典范。继《诗品》之后,各类诗式、诗格、诗论、诗话等诗歌批评著作蜂拥而出,总归有唐代的"格""式"类和宋代的"话"类,而就其批评理论形态来说,则都属于"话"类了。  相似文献   

15.
朱熹生活时代的时文指的是为应试而写的文章。虽然朱熹年少时写过时文,并且以时文中举,但他对于时文的态度却是较为复杂的。朱熹经常批评时文,但他并没有以所有的时文为批评对象,也没有完全否定时文。朱熹的时文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批评语言文字上"太细腻,流于委靡""文字多是轻浮"的时文,而肯定豪壮有气魄的时文;批评思想内容"侮圣人之言"的时文和只在题目上合说廉、义,而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的人,而肯定说得"天地之性人为贵"义理的时文;批评时文坏了社会风气、士子精神。另外,朱熹也提出了"深资广取""隐括以至理""得义在内"的改良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在论时文时,也对与之相关的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張求會 《中国文化》2013,(1):145-149
一引子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 895年)的守台、内渡,堪称唐景崧(字维卿)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当时的舆论和后来的学术界,对此事的评价始终以否定和批评为主,但也一直存在着争议。身为唐氏孙女婿的陈寅恪,虽然并不专门研治晚清史,对于这一敏感话题还是留下了一些言行的碎片。我曾将这些碎片攒连在一起,藉以凸显陈氏勉力维护传统伦理的良苦用心,肯定其不掩其真、不丧其实的职业操守。在这篇  相似文献   

17.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是罗杰·弗莱晚年时期的力作,对塞尚的研究与论断至今仍堪称经典。但这样一部著作却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其影响主要集中在情感控制、留白、韵律和笔触等几个方面。弗莱从中国艺术中提取与征用美学资源,成功运用于对塞尚的研究及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并使《塞尚》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为其形式主义艺术批评与美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庄屈合诂》是明遗民钱澄之晚年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儒解庄"的注庄立场、"以庄继易"的核心主张、"会通庄屈"的遗民情结,皆在庄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在今天对《庄屈合诂》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探讨"庄子即儒家"的思想史议题提供重要帮助。同时,"知人论世"应当成为我们面对这类遗民作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编后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时,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同为研究院导师,但就学术渊源和彼此之私谊而言,王、陈的关系最为亲近。所以王自沉昆明湖,陈既有挽诗,又有挽词,以“风义生平师友间”概括两人的关系。今年是王国维诞生120周年、逝世7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人物,本期特开辟“王国维与陈寅恪”专栏,刊载有关文章三篇。  相似文献   

20.
武黎嵩 《中国文化》2011,(1):181-188
陈寅恪先生《诗集》有两首题为《寄卞孝萱》的诗,这两首诗陈寅恪先生遗诗残稿中没有,唐筼编诗目不载,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陈先生手稿。此二绝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这两首诗。时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陈寅恪寄诗》文,试图揭示此诗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