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256年,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了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建成后泽披万代,成都平原逐步发展为最富盛名的"天府之国",繁荣至今。都江堰是中国传统的"水利文化"的集大成者,都江堰与李冰治水的故事被后世传颂衍伸出了一系列神话故事。该文结合文献史料和历史背景对治水英雄李冰治水神化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李冰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在对其简要评议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课题规划到微观的深入探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研究旨趣到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等诸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冀望对推动李冰研究的纵深拓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在任蜀郡太守时除水患、兴水利、安民生,对于川西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蜀主",后世不断立庙祭祀。他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灌溉、分洪、运输、供水的功能,其科技含量之高、发挥作用之巨、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都绝无仅有。通过对李冰治水功绩的探讨、民间与文学记载的神化、历代王朝的册封与庙宇建立,可以认识到李冰在川人心中,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成都市京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京剧计古一人》(编剧徐又)获得“优秀剧目奖”(银奖),受到广大观众及京剧艺术家们的一致好评。修建于2200年前,至今仍然造福于民的都江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然而由于资料医乏等原因,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一直没有塑造出李冰的艺术形象。成都布京剧团的广大演职员们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历时两年,反复推敲修改了13次,终于以李冰当年带领人民修建都江堰的精神在艺术舞台上再造了一座“都江堰”。此剧在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8月7-10日,主题为“现实与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的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隆重开幕,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李冰,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多国著名诗人,如阿根廷胡安·赫尔曼,阿富汗萨伊德·M·法拉尼,贝宁阿米内·拉乌尔,法国雅克·达拉斯及青海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名诗人格桑多杰等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6.
都江堰渠首历年来共计发现5尊石人立像,均属东汉晚期。李冰石像为公元168年所造,持锸石人像可能和其年代相近,其余三尊无头石人像可能和建安四年碑的年代(公元199年)相距不远。李冰石像与持锸石人像较为写实,似有刻画蓝本,或为"三神石人"的一部分,其他三尊无人头像不需非要有特定的写实对象,更趋向一种态度的表达,当非"三神石人"。文章从五尊石人及其相关出土文物的整体视角对都江堰渠首出土石人进行综合研究,认为此五尊石像均与测量水位无关,应为地面建筑中的立人像。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续派常頞继李冰在僰道所修公路向前延伸,至今曲靖,直通滇池."五尺道"的凿成为西南夷各部和滇池地区的道路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     
罗开玉 《寻根》2002,(6):70-78
都江堰创建于战国晚期的李冰执蜀时期,2200多年来,一直连续使用至今,至1998年实际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对人民造福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型水利工程与珍贵物的结合体,同时也是研究古蜀化的活化石。2001年,被列入世界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位于四川成都市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奇观。它造福川西人民已经20O0多年,至今仍然保证灌溉,避免水患,泽被天府。那天,我们来到山环水拥,依山而筑的二王庙。登上前殿,正中是彩塑李冰坐像,他右手持绢图,凝神沉思,似在思考治水工程的设计稿。身后是他的儿子李二郎的彩塑画像,右手执铲,左手提衣,英气勃勃。何谓“二王庙”?导游解释,因李冰父子治水有功,被历代统治者封官晋爵,及至宋代,被朝廷封王,所以称为“二王庙”。从那里居高临下,但见奔腾咆哮的纸江水,挤挤撞撞而来,及至鱼嘴分水堤,倾刻成为…  相似文献   

10.
正火锅、串串、变脸、茶馆……每每看到这些,一种闲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继而让人联想起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个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人间仙境——成都。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十大古都"之一,历史绵长、地域文化浓厚、都市生活悠闲舒适。随着近  相似文献   

11.
普慧 《华夏文化》2006,(3):21-2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团结一致和谐共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愤向上、自强不息的内动力和原创力的源泉。 民族精神在历时性的特质上,往往与宗教信仰粘连在一起,构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指导着该民族的生活、思维方式,支撑着该民族不断进取,引导着该民族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贺麟“宗教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所说的宗教精神,包含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需要等在内,是追求超越现实,“与上帝为一”的精神,而所谓“上帝”则指“真理、人民、大自然”。他从化哲学层面,以欧美现代化历史为例,认为宗教精神对科学“有保护促进之功”,“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认为宗教精神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基础,是工业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民主不如欧美发达,原因之一,也许正在于缺乏这种宗教精神。所以中国传统化的现代化,铸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是必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崭新的视角,论述了落下闳对天学的三大贡献:①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将天、数学、农学融合为一体;②研制浑仪和浑象,提出浑天说,将天观测与宇宙理论融为一体;③发明“通其率”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进分数,为历法计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还从化的角度,考察了为什么在四川会产生世界杰出的天学家落下闳,回顾了李冰治水、翁兴学对落下闳成才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初四川由于兵祸、瘟疫等因素,人烟稀少。但数以万计福建人举家由闽地迁入四川,他们为开发四川,建设天府之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改变了西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川、闽等省成为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区之一;同时也促进了闽川两省间的经济化交流。至今仍然具备互动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四川,古时称"巴蜀"或"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蚕神)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之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撑,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精神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现阶段,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精神的现实价值,必须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融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夯实人民群众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蜀为天府之国.同为天堂与天府,成都与苏州应当有较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得天独厚、人才辈出、体闲文化和形态丰富的文化种类;也表现在两者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的差异.本文从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苏州、成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挖掘吴、蜀文化的当下秉性和创新特质,意图从中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联系,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互动,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千百年来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但到了近代,四川同全中国一样,挣扎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20世纪伊始,清王朝推行“新政”,四川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四川经济百年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作了全景式的概述,将川人的强国兴川之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展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19.
汶川抗震救灾中,当代中国人所表现出的高度动员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所表现出的大勇大爱、大仁大义,与旧时代国民性中的冷漠、麻木、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具有较为坚实的内在制度基础。要使这种精神进一步固化,应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强市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紫芝 《中华文化论坛》2007,2(4):116-119
宗教与审美有内在的精神关联,早期天师道在授箓、奉道持戒等方面体现出独待的道教审美文化思想和现象。天师道相信这种仪式化的授箓仪轨,可以穿透空间的效力号令百神,时间和空间连为一体,体现了时空一体的东方审美意识。持戒是奉道的基础,也是"修真成仙"的基础。在宗教性活动中体玄、得道与审美体验相通。修道与信仰崇拜的过程既是对生命的体验,又是对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