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检测方法各不相同.现将各版本的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中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二节"边做边学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中的还原糖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教学》2017,(6):59-60
<正>本文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笔者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1课标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为:说明细胞呼吸,探究其原理的应用。2学情分析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的所有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可见,研究学生的学情对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1960年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指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在已知的材料与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先行组织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例,在正式进入教学之前,我们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类属、总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设置多重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学生生物学认知结构的构建创造良好条件。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5节是"细胞中的无机物",主要学习目标是明确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和作用。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可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干旱导致农作物绝收、动物死亡的场景,人们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教学》2017,(4):57-58
<正>1教材分析"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3节的内容。本节是在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等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细胞核这一重要的结构,使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  相似文献   

6.
1 一堂"精心"准备的生物课 "走近细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必修)第1章内容,分为两节: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其中:"从生物圈到细胞"不仅是本书的第一节课,更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上好它,意义深远.因为,对于必修1模块来说,本节是所有内容的统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绪论的功能,而对于高中新入学的学生来讲,本节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学科价值定位.所以,其教育功能及教学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4):66-67
<正>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时,我们得出了"绿水青山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保障"的结论,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一结论呢?1绿水是生命之源在学习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水"时,我认识到了水的伟大。绿水,就是自然的水、不受污染的水,她对生命的诞生与生存有重要的作用。1.1水是生命的摇篮,是生命生存的必需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16,(16):60-61
<正>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章共有3节内容,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及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第2节内容又是解释第3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架起第1节和第3节的桥梁,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说:"学成于思,思源存疑。"可见,"疑"可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学潜能。近几年,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科教育规律,利用导学稿设计不同环节来挖掘学生的潜力。一、复习预习——巩固提升每次上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温旧探新。例如:在教学高中生物模块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这一节内容需要以DNA、RNA、蛋白质的结构组成为基础,于是  相似文献   

10.
<正>1问题的提出人教版教材中有关囊性纤维病共出现3次,其中介绍病因的有2次。在《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与社会的联系"栏目(P.73)中提到"在这里说囊性纤维病是由于有的细胞中某种蛋白质结构异常,影响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跨膜运输。"在《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P.70)中提到:在大约70%的患者中,编码一个跨膜蛋白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中学生物选修教材(南一书局2008年版)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编排体系完全不同于内地人教版教材。笔者仅以台湾地区高三生物选修教材第3章第1节"能量的来源"一节的编写特点为例加以说明。一、台湾地区高中生物选修教材的编写特点从"能量的来源"这一节的编写来看,台湾地区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表述完整、准确。无论是编写的整体设计,还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物教学》2017,(24):61-63
<正>1教材分析"细胞的化学组成"是中图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单元第2章第1节的内容。化学组成是细胞生命的物质基础,该节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理解生命的物质性,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对生命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分子水平,也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物质性,并且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对碳架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教学》2019,(4):19-20
<正>"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内容,本节内容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合子发育、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1对照课标定目标知识目标:(1)从细胞的物质交换方面模拟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2)说出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时期的主要特征;(3)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  相似文献   

14.
<正>质疑的基本解释是提出疑问,质疑精神是教学中所提倡的,因为学生的质疑及师生思维碰撞会使学生得到发展。"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是中图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单元第2章第2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中的一个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得出结论——酶具有高效性。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来一直这么讲,从未考虑过有什么问题,学生也  相似文献   

15.
<正>跨学科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学科为中心,建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而生物教学中的跨学科是指把其他学科知识运用到生物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盘点了高中生物教学中跨学科教学。1跨化学学科的教学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细胞》中,在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1依标据本,说教材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阐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完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1.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结构决定功能的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六章遗传的基本定律中有关种类、比例和概率的计算,比较抽象,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其实这些计算的规律性很强,只不过学生没有找到而已。我专门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这节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这位生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数学课。”大家一听,感到非常迷惑,一个个交头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涉及了一些高中生物的原理,对初一学生来说,这些原理是抽象的,难理解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突破这一难点,上好这节课,本文试就对这节课的处理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1生物现象与直观教具相结合直观教具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特别是能与生物现象相结合的“新颖”的直观教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设计了两套剪贴图(图附在后).在讲述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时,利用了第一套图.…  相似文献   

19.
1教学内容及分析"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并且,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提出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控制变量,又在第3节"细胞呼吸"中提出实验设计的另一个原则——对比原则。那么,为什么实验中要遵循这些原则呢?笔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首先,原因会产生结果,而相同的原因一定会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