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宋时期,云南先后建立了两个地方政权——南诏国和大理国。南诏大理国的主体民族是白蛮,他们在绵延500多年的历史上,以洱海区域为中心,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南诏大理国文化,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民族档案遗产。  相似文献   

2.
<大理行记>又名<南诏纪行>,是古代边疆行记中的名作.它和<云南志略>(残)是元代云南地方史志中流传至今者.因此,这部书就成为了研究元代云南地方民族史以及南诏、大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史籍.  相似文献   

3.
从地下考古证明,大理白族,迄今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从细奴罗初创(唐)南诏国到1 382年明军袭破大理总管,700年间大理曾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马帮,是驮马运输队伍的意思。马是山地运输的工具,在云南则是产于"南诏"(今云南大理一带)的大理马,白族先民们用大理马驮运货物,辅助生产生活,逐步形成了马帮。  相似文献   

5.
《大理文化》2012,(12):120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心打造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重大决策,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大手笔、高水平建设巍山南诏国和大理古都两大项目,相关基础工作进展顺利。巍山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巍山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由巍山县和云投集团合作开发,拟占地面积4100亩,预计投资87亿元。以"哑铃"状布局,形成"一宫、一区、一城、一园"的南诏文化展示体系,即南诏王宫、南诏市  相似文献   

6.
顾霞 《大理文化》2007,(2):60-61
被称为“云南福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是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地区最典型的佛教造像之一,为大理本土上崇拜的阿吒力教派供奉的主要神祇,白族最崇拜的信仰偶像,也是自古以来大理皇家的主尊观音。  相似文献   

7.
一苇 《大理文化》2008,(5):36-41
千百年来,下关即是滇西重镇,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重要关隘,旧称龙尾关,因与龙首关遥相呼应,故将龙首关称为"上关",将龙尾关称为"下关".下关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要塞,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8.
南诏土主庙     
常华敏 《寻根》2007,(5):60-61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谈起中华彝胞,追根溯源,不争的事实是根在南诏土主庙,魂也在南诏土主庙。南诏土主庙,坐落在云南巍山县层林叠嶂、蓊郁苍翠的巍宝山北部山腰。集"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道教名山"等桂冠为一身的巍宝山,风光秀丽迷人,  相似文献   

9.
吴棠 《大理文化》2014,(3):96-104
正公元2003年9月,大理市下关以四方街为中心的正阳、子河片区,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对土生土长的老下关人和我来说,这是一块人气最旺的风水宝地,历史上曾几度辉煌;人文学者的视角则认为是:"承载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从时间、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追根溯源,这一街区是大理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物质文明交替、融合、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四方街的消失,成为我和很多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云南三大商帮崛起之地下关是南诏、大理国的南面门户重镇,又是滇西驿路、公路的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0.
张云霞 《大理文化》2014,(7):96-110
正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西南地区的重镇,古老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延伸,是滇西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西汉武帝时设置益州郡叶榆县,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南诏、大理文化,直至今天,大理仍是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桥头堡"。代代相传的南来北往交流中,各种文化在这里融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文化,成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有"文献名邦"、"史冠南疆"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汪瑾 《大理文化》2008,(4):53-55
下关地扼滇西咽喉,自古即是云南重镇、滇省通衢,唐代南诏在此建龙尾城,成为南诏古都的南大门.宋代的大理国亦然,成为名符其实的龙关锁钥,乃风云际会、四通八达的枢纽要地.……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婚姻看诺邓白族社会生活对儒家礼教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克大理,明朝廷以改土归流、课以重税、大规模移民屯田的措施在政治上加强对大理的统治.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烧毁南诏大理国以来的地方文献,推行"圣化"政策,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乐教化改造大理白族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隆,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生活着26个民族,总人口4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三分之一。与缅甸、老挝、越南3个国家接壤,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邻近。国境线长4060公里。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1965年发现的“元谋人”化石,有170万年的历史,是迄今所知生活在我国土地上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古人类文化、青铜文化、滇文化、案文化、南诏大理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古代佛教文化艺术和各种民族文物,集中显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在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所作的重大贡献。云南,是民族艺术的海洋。各族人民在长期的…  相似文献   

15.
吴裕成 《大理文化》2013,(11):79-80
大理是一部大书。云南腹地的山重水复,南诏国大理同的时光流转,美石纹似水墨,三塔状若诗笔……大理这部书让人赏心悦目,开卷难掩,何况心目流连之际.还能有一位导读者——徐霞客,明代旅行家。  相似文献   

16.
大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唐、宋时期是南诏和大理国的都城、云南省的政治中心,元、明、清时期是滇西的重镇,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相似文献   

17.
托起千年三塔的历史名刹大理崇圣寺是大理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典载大理崇圣寺始建于南诏国(唐),盛于大理国(宋),当时其规模"基方七里……有佛一万一千四百,屋八百九十"。降至明嘉靖年间,大理白族翰林李元阳归隐桑梓筹资修葺时,仍存"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建置。故被时人誉为大理"三都"(仙都、神都、佛都)之一的"佛都"。寺内高标云表的三塔,声闻百里的建极大钟,高盈三丈的  相似文献   

18.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19.
花和村游记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南诏后大天兴国皇帝赵善政和大义宁国皇帝杨干贞都出生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与其说这里是千年古村,不如说这里是一处被时光遗忘,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角落.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南诏后大天兴国皇帝赵善政和大义宁国皇帝杨干贞都出生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与其说这里是千年古村,不如说这里是一处被时光遗忘,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角落.  相似文献   

20.
高原水乡鹤庆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北进大理的门户和通衢。鹤庆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汉以前属昆明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曾属云南、东河阳等郡,南诏、大理国时期建蒙统郡、府,元以降称鹤州、鹤庆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