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龚自珍不仅是独步一时的大诗人,也是震烁古今的大思想家。他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中说:"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在《壬癸之际胎观第九》中又说:"群言之名‘我’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以不名。群言之名‘物’也无算数,非圣人所名;圣何名?名之曰‘我’。"将"我"视为万物之源,将"我"推到与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传统文化金景芳我是学先秦史的,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有过於下述三事,一、为尧则天,二、为禹敷土,三、为尧舜禹三世相传的允执其中。首先,说尧则天。《论语·泰伯》说:“子曰:汰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  相似文献   

3.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才符合孔子的思想呢?我们选择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这三句话。第一种解释:孔子说:学习了而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样讲,三句话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说孔子讲了对三件事的看法和态度。第二种解释:孔子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太令…  相似文献   

4.
正"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最早有关"诚"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经过长期发展,到唐代经李翱等学者发掘,北宋时期周敦颐结合《易传》等多家思想对"诚"进行了新的发挥。分析周敦颐"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宋代儒家思想的转向,理解宋明理学家关于"诚"的解释。本文试从本体、理想境界及修养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周敦颐"诚"的含义。一、作为本体的"诚"周敦颐吸取佛道之学的理论成果,建立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濂溪学案》中说到"元公崛起,二程嗣之  相似文献   

5.
一命题的提出三才,华夏古词;主义,西方今语。如今组而合之,倘能见容于时尚乎?《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以成卦。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球化和发达资讯技术的叠加效应,灾难感已经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超过社会发展问题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关键问题,灾难焦虑成为重要的生存焦虑.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灾难问题的思考,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问题;3.方法论:天地为万物之根,圣人学习天地,人身运度是天地之模拟;4.生态伦理:善恶报应与天、鬼、神、天神;5.灾难焦虑感:征服,还是守望自然?  相似文献   

7.
龙何时长上鹿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个既小又大的问题.说小,龙有“九似”,角仅为其一,并且龙原是有角的,所谓长上鹿角是局部形态的变化.问题低一级,外延小一圈;说大,龙是中华民族的灵物,它的起源及演进脉络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上古各民族融合流变的历程紧密相关.龙的每一部分都是历史的积淀,它的变化则是中华各民族间交往的结果.这是一个既虚又实的问题.说虚,在先秦.人们认为龙是虚幻的气体,孔子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孔子问道于老子,感叹老子高深的学问,便将他比作了龙.可见当时的龙是聚散无常、不可捉摸的.龙的演进过程也朦胧而不清晰,在汉以前,龙没有各民族都能认同的统一形象,何况角乎?说实,龙的创造毕竟是人的行为,毕竟要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定会出现在田野考古的不断发现之中.  相似文献   

8.
(一)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孔子说:“士志于道”,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他们的一个主题。从历史上来考察,维护传统价值观念是中国士人们的主流取向,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也!当然,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样的道理,士人们的精神风貌又随着历史阶  相似文献   

9.
正在《庄子·天下篇》中,关于惠施的"道",可以一言以概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也有类似的言论,《齐物论》一篇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庄子与惠施都秉持"万物一体"的物我观,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惠施在此处强调了"泛爱万物",那么庄子对于万物,是否也有这种"泛爱"的情感呢?庄子与惠施所言的"天地一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以《〈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为参考,顾实、高亨、钱基  相似文献   

10.
程旺 《华夏文化》2014,(2):39-40
正"莫若以明"和"以明"在《齐物论》中共出现三次,都是作为总结性的话语,对理解整个《齐物论》的思想宗旨也有很大的关系。历代学者的解释也不尽同,但主流的诠释是把"明"解释为《老子》所谓"知常曰明"(五十五章)或"照之以天"、"照之以本然之明"。如宋吕惠卿说:"明者,复命知常之谓。今儒墨之是非不离乎智识而未尝以明,故不足为是非之正。若释智回光,以明观之,则物所谓彼是者果无定体。无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11.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12.
萧公权先生说:“盖中国政治思想者,中国文化与社会之产物,而同时为二者不可割离之部分。吾人如欲彻底了解中国之文化与社会,自不得不研究中国之政治思想。”所谓“文化与社会”,可以抽象的理解为“物质与精神”,而政治思想恰好介于二者之间,既不脱离政治生活,又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另外,政治思想是附着于政治思想者...  相似文献   

13.
《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在大地之间,无处不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尼罗河孕育出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出古印度文明,而黄河则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由此产生了许多以水解释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诗篇、神话和传说。《管子·水地》是一篇关于水的专论,但其重点并不在水的自然特性和地理分布,而是试图用水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了解古代的水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原之水近代以来,学者对《管子·水地》的注意,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以为《水地》提出了“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具有相同之处。从《水地》篇来看,它首先认为地…  相似文献   

14.
《中庸》的"诚"是合乎中道的自然显露或表现,人诚与物诚的合一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诚"还有生成、发展、完成的涵义。《中庸》五个著名的英译本将"诚"译为"sincerity""t rue""truth""real""realness"或者"creativity",这些翻译都只涉及了"诚"的某方面的特性,没有把"诚"的多重涵义完整呈现出来。如何在尊重源语文化,尊重典籍思想的基础之上,准确将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诚"概念准确呈现于英语世界,的确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四书》中的一种,其中关于诚信有精到的记述。可能是受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子思———孟子的影响,《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大意是说:向“诚”学习,使“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使“诚”得到实现,这就是人道。《中庸》中论“人道”,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天按照规则运行,人应该按规矩办事,不能随心所欲;规矩既含有法规,也包含道德规范。第二,天道不息(自然界不断运行,四季交替),相应于此,人道应当自强不息。第三,人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自尊、自信、自爱。第四,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当然不包含…  相似文献   

16.
正周敦颐是中国古代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也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不少见解鞭辟入里,而被后世奉为正统思想。他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用"诚"将宇宙本体和先验的人性以及伦理统摄起来,回应佛道两家对儒学的冲击和挑战,高扬了儒家伦理学说的地位,为理学的勃兴打下有力的基础。本文的主旨在于探讨周敦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启示,以作为教师精神修养的参考,论述于后。一、尊重学生人格周敦颐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禀太极之理,  相似文献   

17.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 ,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饮料 ,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 ,又说茶有三德 :坐禅时 ,通夜不眠 ;满腹时 ,帮助消化 ;茶为不发 (抑制性欲 )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 ,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秘诀可能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我多年来会见过的成名人物有奥林匹克运动员、商业巨头、宇航员、政府领导人等等。我从中发现这些人物与凡夫俗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我管这条线叫做优胜者的边缘。这个边缘决不是由于什么特殊环境,或具有高智商、优等教育,或超人天才而造成;也不是什么运气带来的。攻克优胜者边缘的关键,我认为是态度。取胜的态度由很多因素构成,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克诚对己。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循三条主要的信条。一、对自己的行动采取负责的态度《圣经》告诉人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科学家们则谈论因果关系。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正禮之儀在數,陳俎豆、列方位,喪祭朝聘事也;禮之意在義,理人倫、燮陰陽,經天緯地事也。周公制禮,祝史行事,義存數中,隱而不彰。太史公曰"禮記自孔氏",其誰曰下然乎?予嘗思之,曩者七十子後學問禮於夫子也,趨而聞,退而記,於簡乎?於牘乎?於帛乎?若子張書諸紳乎?抑簡牘帛紳各隨其便歟?邈矣,今莫能指也。然以發掘所見,固已為人轉錄於簡牘而播傳於戰國間矣。始皇焚書,隱迹於山巗屋壁;漢惠廢律,充積之石渠天祿。高堂傳禮,獨在儀節;徐生善頌,徒能盤辟;迨及后蒼之著《曲臺》,德、聖之纂《戴記》,始  相似文献   

20.
<正>当我们读到郭庆藩所撰的《庄子集释》时,细心之人会遇到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是由《逍遥游》的一个段落引起的,原文如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