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翻译文学的主要生产者,译者有彰显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会通过其个人的诗学倾向和翻译策略来影响主流诗学规范的形成。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译者如何通过个人的诗学观来操纵翻译经典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研究表明翻译诗歌在主体文学多元系统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语学界就此却甚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西方描写翻译学理论,尝试在白话文学语境下通过个案分析,结合20世纪初叶中国重要的文学翻译家朱自清的译诗与译论,考察其翻译中表现出的散体化现象。文章重点从诗学观和翻译规范的角度,分析早期以汉语白话为译入语理念的形成过程,讨论其散体化趋势形成的动因,并就其中的负面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强调翻译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以安德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认为,翻译是一定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操纵下的改写。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操纵理论为基础,选取英若诚翻译的《推销员之死》作为案例分析,试图将操纵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主要从操纵理论的三个方面分析汉译本是如何受意识形态、诗学观及赞助人操纵的,以及论证其翻译创作的合理性,进而推之及操纵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纵学派以其崭新的视角和宏大的视野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操纵学派认为“翻译就是操纵”,影响操纵过程的主要因素有: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力量。操纵学派的理论是在当代各种文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声情”是汉语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理论范畴,在汉语古典诗学的理论体系中,“声情”堪与另一重要基本范畴“意象”相提并论。“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现代性,它是我们分析汉语白话新诗及其理论不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国际性,它是我们分析、综融、整合西方现代诗学形式理论与意义理论的重要基点。“声情”论是汉语古代诗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是汉语诗学思想现代生成的又一重要原点。  相似文献   

6.
李磊 《考试周刊》2009,(38):25-26
作为当时主流诗学形态的国语运动操控着胡适的诗歌翻译。国语运动确立了白话语体的书面语地位,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变体从文言转向了白话,并采用新的节奏。国语运动确立了"音本位"的原则,操控着胡适诗歌翻译承载了诗歌音乐美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30):16-17
将翻译的文化操纵学派提出的诗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这一行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描述性的研究方式,探讨了翻译诗学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的主流诗学和个体诗学两个线路对文学翻译进行操纵,从而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翻译中的"对等"和"不可译性"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俗语是一个国家文化在语言中的结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对俗语的误译、错译容易造成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会和排斥,因此俗语翻译的研究十分重要。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还会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因素的操纵。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译者对翻译材料、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胡适在清末至五四时期的英语诗歌翻译进行描述型研究。选择胡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中国白话新诗的首创者,打破了对外国诗歌进行文言古体翻译的传统规范,确立了新的用白话新诗形式进行译诗的诗歌翻译规范。由于胡适本人的诗歌翻译也经历了从传统规范到新规范的过渡,对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则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如此,诗歌翻译还影响到了当时民族文学的发展,即创立了白话新诗这一文学形式,推动了民族诗歌由旧体诗向白话新诗的转变过程。运用规范理论的内容对胡适的翻译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胡适先而遵从传统翻译规范继而偏离传统创立新规范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勒菲弗尔将翻译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实践活动,与文化系统内的其他体系息息相关,提出了翻译改写和操纵理论,指出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极大地影响了翻译过程。本文对该理论及文化操纵因素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例对该理论进行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标语意识形态和诗学是影响翻译文学本土化的两个重要操控因素。林纾、周作人对英国冒险小说家哈格德The World’s Desire的翻译有着诸多差异,体现了意识形态和诗学在翻译本土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两个译本折射了翻译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演变过程,也对中国文学翻译出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显示出学术开拓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从基本的意义传递要上升到文学性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审视中西诗学规范的差异,明确译文的诗学取向,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发挥译入语优势,确保译文文学性的传承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英译和跨文化阐释,该书反映了西方学者在西方思想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节选该书关于《诗大序》中两段文字的翻译和阐释,讨论比较诗学视野里诗歌的功用和分类。通过详细地比较和对比,找出英译中国文论的优点与不足,继而对中西文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所阐发的翻译观,尤其是对“原文一译文”关系的阐述,为千百年来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对我们重新审视翻译史尤有指导意义。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对原文通过翻译而实现生命延展的状态作出描述,可以说明只要能够传达出原文的“诗意”,不“忠实”的文学翻译也有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静 《海外英语》2012,(2):140-141
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基本理论框架,将翻译视为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把翻译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目的在于探求在"五四"这个大背景下,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诗歌的译介和采取的与众不同的翻译策略的形成因素,分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价值对翻译这一改写活动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为泰戈尔诗歌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性别诗学中使用“性别“一词时,应自然链接到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不然,会有切割各个术语的确定概念之嫌。性别诗学从“性别“视野考察文学中潜伏的性别审美形态,它已不是单一的自然性别,也不是简单的社会性别,而是一个咬合了汉语语境中三类“性别“意蕴的、性别诗学概念系统机制中的术语。为了避免把“性别“概念复杂化或狭隘化,性别诗学强调:在“性别诗学“概念系统机制的共生作用下,美学领域滋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诗学生成意义上的“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