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魏书》记载,北魏立皇后时要举行一个奇特的仪式,这就是"铸金人"以占卜吉凶。占卜时所铸造的"金人"就是佛像。这一习俗开始于道武帝拓跋=时期,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被废除,实际仅仅实行了两代。在北魏前期,这一习俗与佛教的兴衰相始终,是北魏崇信佛教在生活习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变动激烈,文化融合与演变表现突出的时代,又是一个四分五裂、地方特征与民族特征十分明显的时代。墓志在南北朝时期定型并在上层社会普遍使用。墓志中大量反映北魏内徙胡人"孝"观念的铭刻正表明了北魏贵族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5所幼儿园的15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解决问题"、"求助"这两种应对方式与幼儿教师总体幸福感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2)"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四种应对方式与幼儿教师总体幸福感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1);(3)社会支持量表得分与幼儿教师总体幸福感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4)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和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这一应对方式对幼儿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有预测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总体幸福感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对智慧城市、数字化传承体系等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进行讨论,特别对北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基于智慧城市的视角构建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体系,包括北魏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分类体系、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策略体系、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方式体系、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技术体系四个部分,设计了北魏文化数字化传承共享平台,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去生活,也只有将教育归类为一种生活形式,才能使得人真正回归于他的本位。本文通过"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概述,进而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的应用原则,指出了实际应用的几种方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7.
钟华伟 《广西教育》2012,(13):29-3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使阅读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力。一、对话的内涵"对"是"相处、相遇、相知","话"是"交流、交换、交际".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人我效应"的方式("我看人们怎样看我"的方式)而形成。自我形象一旦确立,便会化为制约和塑造自我行为规范的一种内在力量。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并用之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0.
旅游,正成为国人常见的一种活动。但大多数人仅仅是去旅游景点吃喝玩乐,拍照,购物,是"俗游"而非"雅游",并不能起到"开扩眼界,提高素质"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及自身的旅游体会,对现代人的出游方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人们改变落后的出游方式,使大家在旅游的同时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做一名"雅游"客。  相似文献   

11.
先秦古墓中出土的大量铜器鸠鸟的造型因地而异,形态丰富,象征意义不同。古羌人鸠器象征着古羌人畜牧业兴旺发达和生活和平安宁,吴越鸠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势、声威,鲁国鸠首表达的是父慈子孝的伦理教化意义,楚徐鸠首与尊老敬老有关。两汉时期政府向年老者颁发饰有鸠鸟形象的拐杖,鸠杖持有者因此享受许多优待和特权。魏晋南北时期人们用鸠鸟来占卜,预测吉凶,把它视为孝子的化身,而文艺作品中的鸠鸟意象则趋于完美,象征吉祥、财富。唐代及其以后,崇鸠开始减弱,渐趋消亡。  相似文献   

12.
姚伯多造像碑在四面铭文次序和文字释读上存在一些异说,辨别不同观点,还原其文本的完整状态,可以反映造像记这一文体在北魏太和时期的发展水平。从文本来看,造像记这一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应用散文文体的形成,受到了碑文、议论性散文、赋、齐言诗以及佛经偈颂等文体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颂碑文是碑文中的重要类型。北朝颂碑文从北魏初期开始出现,是汉人碑文与鲜卑刻石记功传统的共同产物。太和以前,颂碑文以散句为主,平实质朴。太和以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夸饰铺陈的手法以及用典、骈偶成为其主要特色。北齐、北周分立之后,又呈现出华丽和质朴生动的区别,而到庾信创作中达到南北文学融合之后的颂碑文高峰。  相似文献   

14.
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上承两汉,下接南北朝,今共存诗九十七首。通过对其诗韵的分析,可看出其用韵(包括声调)或类于两汉,或近于南北朝,由两汉向南北朝过渡之特点昭然可辨。类于两汉者有东冬钟、鱼虞模、元寒桓删山先仙;近于南北朝者有支脂之微、齐隹皆灰咍、覃咸侵盐凡添。  相似文献   

15.
千牛备身为北魏始王一武官名,然《魏书宫氏志》未载栽。本文考证了谊官职的具体产生时代、得名的理据。以及其官阶品级。  相似文献   

16.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115-120
佛教崇尚光明,认为佛的身体有种种光明,佛光在佛像中以背光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像背光的宗教内涵与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国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佛像背光的创作非常发达,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整理研究可以管窥佛教的像教意义及我国佛像制作发展的艺术历程。但目前对此尚无成系统的专门论述,选取此阶段有代表性的一些佛像背光进行比较分析,述其流变轨迹,以见其由最初的依据佛经为得福报而造背光,到以背光雕刻来扩大宗教宣传的影响,再到后来成为装饰性的纯艺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农具、耕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北魏的旱地农业技术。结果表明,北魏旱地农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北方的旱地农耕业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魏汉津为北宋后期雅乐乐律的制订者,根据其雅乐乐律所制作的雅乐当时称之为《大晟乐》,又被以其名字命名为“魏汉津乐”,具有极高的地位。其雅乐乐律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身为度”,二是“中正律”。其雅乐乐律理论不仅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批判,也受到后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末期,党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起初,党项役属于吐谷浑,党项各部在吐谷浑的控制之下,为了自身的利益,曾对中原王朝西北边地不断出兵侵扰;随着中原北周、隋和唐等王朝对吐谷浑军事打击的加强,吐谷浑对党项的控制日渐减弱;党项各部又为了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开始离弱附强,摆脱了被吐谷浑役属的地位而归附中原王朝,这在唐王朝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乔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9-120
通过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在不断地战争中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由于曹操的谋略、品行和军事才能,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在他们的协助下,曹操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政权。建安元年,曹操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征伐。曹魏政权对许昌也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许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